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王镜宇)中国篮球协会14日晚公布了最新的篮球项目、三人篮球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实施细则,这份细则的重要特点是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加强对运动员个人表现的评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预防水平不足的运动员“搭车”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情况。
这份实施细则是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发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和《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制订的,其目的是为鼓励运动员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规范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工作,于2025年1月14日开始实施。
根据实施细则,篮球运动员等级授予采取以参赛单位名次为基础、以运动员数据为标准的原则完成,而拟授予等级称号的赛事数据和视频须接入中国篮球协会大数据平台。
根据《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中的篮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要想获得等级称号,需要在相应比赛中达到上场要求。其中,在全国比赛和省级比赛中“达到上场要求”是指运动员累计上场时间须达到所在队伍比赛总时间20%以上,且累计获胜贡献水平达到该赛事所有参赛球员的前80%。
据中国篮协数据采集标准项目负责人承相介绍,累积获胜贡献值以球员每百回合为球队胜利提供的贡献值(以下简称“BPM”)为基础,结合该球员总上场时间,评估出该球员与边缘轮换球员的累积获胜贡献水平的差值。作为累积获胜贡献值的计算基础,BPM是较为理想的将采集便捷性和评估先进性融于一体的进阶数据,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常规技术统计不能体现的球员综合获胜影响力。基于BPM的累积获胜贡献值评估体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了近10年,在国内这一体系也被应用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奖项候选人范围划定等多个球员评估场景。
中国篮协信息与注册部负责人王昕表示,在技术等级实施细则中引入大数据、累积获胜贡献值、录像回溯等国际流行的概念和技术,是协会的一项创新尝试,有利于让篮球项目的运动员等级称号授予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作为集体项目,等级称号的授予数量是根据比赛成绩按队分配的,不同名次的队伍可以申请不同数量的等级称号。以往队伍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水平和贡献不够的球员“搭车”的情况。这次的实施细则对球员的出场时间和累积获胜贡献值都作出了限定,有利于把牢底线、预防“搭车”的情况。实施细则中的一些内容是首次推出,可能会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未来会根据实践情况持续优化。
中国篮协的工作人员给记者演示了相关系统的运行情况。以一支有资格被授予等级称号的队伍为例,系统会按照所有球员的综合数据和累计上场时间、累积获胜贡献值自动生成排序并“划线”,那些线下的未达标球员将不具备获得等级称号的资格,队伍只能在“上线”球员中确定授予等级称号的运动员名单。
三人篮球项目的等级授予流程与篮球项目(五人篮球)有所不同,其对球员表现的评价方式采用的是国际篮联三人篮球的个人积分规则体系。基于每名参赛运动员在某一项三人篮球赛事中的表现,经过其个人技术统计计算得出每名运动员的个人积分。中国篮协将根据运动员在相关赛事中的积分公布每支球队可授予等级称号的队内运动员排名顺序。
根据这次公布的实施细则,在参赛单位确认拟授予等级称号运动员名单之后,中国篮协将在中国篮协官网、中国篮球App上对以国际赛事、全国赛事参赛名次授予等级称号的运动员进行公示,以省级赛事参赛名次授予等级称号的运动员公示按照各省(区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中国篮球协会还对外公布了与等级称号授予有关的监督、举报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等级授予过程中有违反实施细则的,有权通过中国篮协官网、中国篮球App中提供的举报方式监督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