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题:涉外法律服务提质增效——北京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见闻
新华社记者齐琪
公证服务帮助经营主体更好拓展海外业务;仲裁协助化解企业跨国经营难题;调解更好化解矛盾纠纷……对外开放不断走深走实,离不开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提供的坚实保障。
日前,记者跟随司法部采访团,走近北京市司法行政工作一线,看“增温提速”的涉外法律服务,如何更好助力对外开放发展,打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此前,某央企下属子公司在拓展中东某国的大型项目时遇到难题——因该公司英文译名与该国贸易黑名单中某公司译名一致,该公司备案很可能因此获拒,从而影响整个项目开展。
北京市长安公证处接到公证申请后,根据公司名称、股东、注册地等信息差异快速办理证据保全公证,出具双语公证书,并开展相关代办工作,最终使该子公司成功备案,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通过公证程序将企业信用信息转化为具有国际间认可效力的证据,体现了公证在跨国贸易合规、法律风险防范等多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副主任蒋笃恒说。
公证服务,为企业出海提供长期、稳定、及时的法律保障。
据介绍,近三年北京市公证行业共办理涉外公证事项69.2万件,出具涉外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京市方圆、长安、海诚三家公证处与100多家驻外使领馆建立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合作办理机制,已办理视频公证400余件。
“通过加大线上公证服务力度,深入实施公证惠企利民行动,北京市公证服务安全性和公信力同步增强,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北京市司法局公证工作处副处长杨宇浩说。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实力的重要手段。
5月21日上午,随着法槌声敲响,一起涉外仲裁协议效力确认案件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实体平台公开审理。这标志着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巡回审判工作正式全面展开,也为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按下“加速键”。
据悉,自2022年7月试点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以来,北京市司法局推动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实体平台,集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争议解决机构以及司法鉴定、公证、法律查明、司法会计等法律服务和泛法务机构,持续推动法律服务资源要素融合,为商事争议解决提供了一站式“全链条”服务。
着力提升仲裁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离不开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
北京市司法局人事警务处处长尹宏伟介绍,目前,北京仲裁委员会第八届仲裁员共有1179人,其中港澳台地区和外籍仲裁员占比约30%,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36个。
“未来,我们将重点抓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三年内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准确把握国际规则、具备独立处理跨境争议和复杂涉外案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法治人才保障。”尹宏伟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纠纷调解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
2024年11月,一起涉及香港与内地的1.5亿港币借款合同纠纷案得以成功调解,获得双方“点赞”认可。
案件标的额巨大,资金流水长、数量多,事实核查与证据梳理工作繁重……回想起调解过程,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北京调解室负责人谢丹告诉记者,通过持续双向沟通,分析诉讼风险和成本,不断传递和解诚意,让调解工作更“扎实”。
据了解,该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发展拥有800余名专业的各国调解员,与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国的机构签署线下调解室合作协议,在全球各国约180个城市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调解。与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等50余家法院签署诉调对接协议,与北京仲裁委员会等20余家仲裁机构签署仲调对接协议。截至目前,受理国内外民商事案件逾五万宗,调解结案成功率达60%。
“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调解’这一中国经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当事人认可。以调解助力营造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谢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