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走,就停不下来了。”9月8日,在贵州黔东南小城凯里的一间旅馆,我们见到受邀参加阅兵观礼归来,风尘仆仆、正在制作讲座PPT的陈立群。或许应了“奋斗者永远年轻”这句话,68岁的陈立群看起来很精神。几年未见,时光并未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
这次回来,他给凯里几所高中做了讲座,还要赶回台江县参加庆祝教师节大会,以台江县民族中学终身名誉校长的身份为全县教育系统授课,参加州县两级奖教金发放,走访特困学生并捐助学费。
2018年底,在台江民中的校长办公室,记者第一次见到陈校长。那间办公室倚着山,冬天看出去光秃秃的,视野并不好,内部陈设更无气派可言。只记得他开着一扇“小太阳”取暖,顺便烤了几块红薯递给记者,“经常加班,吃这个填填肚子”。
那时他在台江民中已支教两年有余。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确实与众不同:2016年,从杭州名校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后,东部沿海多家民办中学伸出“橄榄枝”,开出的年薪都在百万元以上。但他的想法是——给我100万元,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让我开心。他选择奔赴贵州大山深处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台江县无偿支教,而且是到当地出了名的“问题学校”台江民中担任校长。
那一次,他带着记者家访。后来又采访他多次,发现他很爱家访,临走时总会留下几百元慰问金。虽然支教前已身患多种疾病,每天靠吃药维持状态,但来到台江后,他靠乘车、乘船和步行,深入300多个山区困难家庭家访,将所有的爱倾注在这里的苗族孩子身上。他发现一些山区家长不重视教育,于是每次高考成绩发布后,他都会走村串寨送喜报,以这种形式激励当地尊师重教。
因为家在杭州,又因恐高很少乘坐飞机,他常年往返于杭州和贵阳的高铁上,行程3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超过7圈。
陈立群原本计划支教一年,离开的时间却一拖再拖。2019年教师节前夕,他被评为“时代楷模”。到2020年他卸任支教校长身份时,4年间有超过2200名学生考上本科,走出贫瘠的大山,改变了命运。台江民中一位老师写信给他:“我们不能那么自私,一直‘霸占’着您。千言万语,唯有感恩与铭记您的付出您的好。”
离开台江,他继续行走,贵州88个县(市、区),他走了50多个。近三年来,作为教育部专家,他走访了中西部10省份的150所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组团式”帮扶普通高中学校,义务为当地教育“把脉问诊”。“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路上。”陈立群说。
他有时沿着金沙江、怒江行走,有时穿行于百色革命老区,有时又登上了海拔4401米的雅拉山口。在青海玉树,他因缺氧差点晕过去。在内蒙古正镶白旗到巴林左旗的路上,他穿越了400多公里暴风雪。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碰到一名想辍学的六年级女孩子。“我看到她的三张奖状被妈妈倒着贴在家里墙上,我问她‘为什么她会倒着挂而你不会?因为你和她不一样,你是读过书的’。”陈立群说。前前后后,他去了这个寨子7次,挨家挨户走访,把想辍学的23名女孩子全部劝说读了初中。
陈立群走遍了四川大凉山,有一次在一处当地称为“一线天”的地方,他乘坐的车子撞到了滚落下来的大石头。车子修好开动后,无数石子落在车顶上,车子一路“咚咚”作响。“走过很多地方,回头想都感到后怕,真不一定有勇气再走一遍。”陈立群说。
从59岁走到68岁,许多人以为他四处奔走是有偿的,实际上他都是无偿在做。这些年,他自掏腰包130多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台江成立了“贵州‘立群’宏志助学强教基金”,吸引了不少浙江爱心人士捐资助学。“今年发放28.8万元,设立了爱心奖、责任奖、育才奖。”陈立群说,“最多的一次发放了50万元,有一个朋友,从杭州背来30万元现金,都发完了。”
“只有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才能更好地利用资源,才能融入现代文明。”采访最后,陈立群校长说,“中国这么大,总要有人做这些事。”(记者 李惊亚 施钱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