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龙羊峡畔的高原“渔光曲”-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4 10:13: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龙羊峡畔的高原“渔光曲”

字体:

  10月18日,在龙羊峡库区,一位渔民将渔船驶向岸边。本组照片均为齐芷玥摄

  夜幕四合,蓝紫色的夜空罩染群山,龙羊峡库区水面开始泛起点点粼光,如星辰坠入水中。在这片高峡平湖之上,刚下好网的渔民许昌正驾船驶向岸边。小小的渔船划开平静的水面,荡开的波纹层层叠叠,在暮色中恰似引领千万渔灯的一只归鸟。

  “我这会儿下网,等到凌晨1点再出船起网。天快亮了,带着一箱箱小银鱼回来。”许昌边固定船锚边说。十多年来,他每年渔期都在湖边度过——凌晨出船,拂晓而归。说话间,他回到岸边帐篷,拉下电闸。眨眼间,一串串渔灯亮起,融入湖面灯海。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龙羊峡库区,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沿岸乡镇发展起小银鱼(池沼公鱼)特色渔业。每年8月底至11月末是小银鱼的捕捞季,渔民们借助闪烁的渔灯诱鱼。近年来,这个安静的小渔村逐渐热闹起来。“以前岸边只有我们打鱼的和收鱼的,今年的游客特别多。”许昌说。

  我第一次见到龙羊峡的渔火是在今年9月。被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吸引,我参加了一个户外俱乐部组织的龙羊峡徒步活动。当夜色渐起,开阔的视野被扑面而来的渔火填满,大巴上的游客们“哇”声一片。俱乐部的负责人告诉我,仅他们一家俱乐部,平均每周就有近百人前往龙羊峡。游客们白天在沿岸沙滩徒步,晚上则在周边民宿吃火锅、赏渔灯。

  龙羊峡的渔火虽不同于江南水乡“江枫渔火对愁眠”那般浪漫,却有一种仿佛独属于高原的、大开大合的磅礴之美。

  10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恰湾沙滩旅游度假村,游客在民宿内拍照。

  “今年渔火季,客房基本周周爆满,来住宿的游客数量比去年同期多了20%。大部分游客是看到短视频后慕名而来的。”龙羊峡畔恰恰湾沙滩旅游度假村的负责人说,“我们这边很多人十几年都是围着渔火转,但是现在不只是打鱼了,不少渔民自己也会拍短视频,宣传小银鱼也宣传龙羊峡。”

  一盏盏渔火就像一枚枚音符,串起了高原渔乡的致富曲。

  这是10月17日拍摄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恰湾沙滩旅游度假村的一间民宿。

  夜色渐浓,水面无数渔火与漫天繁星交相辉映,犹如星河倒转。游客高女士和同伴在崖边的“星空房”里相互拍照:“比手机上看到的壮观太多了,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句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10月1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新村龙羊峡海湖渔业捕捞合作社,工人将新捕的小银鱼过筛。过筛后,小银鱼将按大小分成两类进行后续加工。

  翌日清晨,我早早来到昨日遇到许昌的岸边,想拍摄他们捕鱼归来的画面。高原的天亮得晚,6点仍是一片漆黑。几只渔船正向岸边驶来,船上渔民们的头灯挥出长长的光束,在银色的水波间勾勒出摇曳的船影。他们抬着一箱箱小银鱼上岸,依次过秤。一位收鱼人给渔民们记账、将鱼箱装车。他告诉我,收鱼人也是凌晨来到岸边,收好鱼就运往附近的加工厂。在这里,昼夜温差极大,寒气裹挟着水汽,10月初就湿冷无比。而渔民们十几年如一日在湖面打鱼,为的就是每天凌晨起网丰收的喜悦。

  东方既白,晨雾渐收,远山剪影愈发清晰,一轮旭日就要从湖面星海之上跃出。渔民们停船靠岸,结束了深夜的劳作,我则跟着一箱箱小银鱼,前往下一站。

  “我们今年引进了标准化的生产线,从筛选到晾晒,再到烹炸然后冷冻,最大化保证了小银鱼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在海南州共和县龙羊新村龙羊峡海湖渔业捕捞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负责人王建明向我介绍。而在车间对面,工人们正忙着铺晒凌晨新捕的小银鱼。百米长的晾晒网上,数以万计的小银鱼在晨曦中闪闪发光。

  小小的银鱼盘活了一整个产业链。近年来,龙羊峡库区乡镇以小银鱼捕捞为核心,带动加工、运输等环节协同发展,并凭借库区生态优势发展民宿经济,“渔业+加工+文旅”的融合产业链正逐步形成。龙羊新村村委会主任冯廷忠说,产业延伸让“高原渔民”的身份有了多重内涵:既可以是捕鱼人,也可以是产业工人,还可以是民宿从业者。

  10月17日,在龙羊峡库区,水面亮起盏盏渔灯。

  许昌曾告诉我,他喜欢凌晨靠岸的那一刻。当天光漫卷湖水,冷冽的风中带着收获的甜味——自己的小船里,一箱箱小银鱼银光闪动。

  “是鱼鳞的光,是星光,是渔灯的光,总之照得心里亮堂堂的。”

  在这片湖光山色间,一首关于希望和振兴的高原“渔光曲”,正被人们以勤劳、热情与智慧奏响。(齐芷玥)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