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智能浪潮 泳向变革深处
——从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如何更好“向新而行”
11月11日至13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主题是“智能聚力 系统变革”。湘江之畔,一场关于媒体创新、变革和未来坐标的讨论由此热烈展开。
当前,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走向深入拓展、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格局、新要求,如何更好“向新而行”?记者在大会现场探访感受到,媒体正积极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浪潮,主动求变、拓展功能边界,找到新的价值和活力。
前沿技术驱动“智媒跃迁”
AI编辑部、媒体垂类大模型、AIGC内容创作工具、“数字人”新闻主播……走进2025中国新媒体技术展,深度接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工具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融合生产引擎‘采编助手’,以主流价值语料集和媒体领域大模型为基础,集成内容核查、热点发现、多模态生成等227项功能。”在新华社展区,工作人员现场演示“采编助手”,展示其对新闻采编带来的“效率变革”。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董事长龚政文说,湖南广电实施“人工智能+视听”行动,自主研发的“芒果大模型”实现AI全流程赋能,业务应用覆盖率超过93%,落地创新场景83余项,累计生成视频超18万条。
主动拥抱并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4—2025)》指出,AI成为传媒自主行动者,新增工具、规划与行动能力,从传媒业的“工具配角”跃升为“决策主角”,支撑智能媒体从“环节优化”向“生态重构”跨越。
华为云网络服务域专家认为,新媒体产业正经历从“AI for Media”(AI辅助媒体)到“Media by AI”(AI创造媒体)的根本性转变,AI不再仅仅是提效工具,更成为内容创新的核心引擎。
裸眼3D显示屏里,石窟造像跃然呈现,恍若触手可及。这是四川日报社“四川石窟数字化项目”的成果。“我们综合运用多项前沿技术,对四川省49处、近4万尊石窟造像完成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建模,并制作立体化、可交互的系列融媒产品。”现场工作人员杨吉祥介绍。
记者注意到,随着技术不断演进成熟,内容传播正在加速“空间更迭”。除了裸眼3D,现场还有多家媒体带来基于LBE大空间、VR、虚拟拍摄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产品,并展示其在文旅、科普等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打开“技术接口”,创新传播、交互手段,媒体正以全新形态介入文化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与服务等领域,持续拓展功能边界。例如,南方新闻网研发“AI破谣局”,让公众自主求证信息、识别AI造假;长江日报社打造武汉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咋诊”,提供智能问病、导诊等功能。
人工智能持续迭代,创新探索主流语料库、提供高质量新媒体数据,是主流媒体新的优势所在。业内人士认为,高质量、可信赖、具有价值导向的语料资源,已成为智能媒体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战略性基础设施。记者了解到,目前人民网已经打造总体规模超300TB的“主流价值语料库”,四川日报社正基于省情语料库、藏语语料库等开发行业智能体和数字服务,利用AI创造价值。
于变革大潮中奋楫
时代浪潮奔涌,主流媒体何以行稳致远?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提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程的历史节点,作为行业风向标的新媒体大会,今年更具特殊意义。本届大会既有对过去媒体融合成果的检阅,更是对下一阶段的再思考、再动员。
在大会举办的内容创新、财经传媒、技术应用、国际传播等七大论坛上,人们一窥当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现状。
——从“融媒”迈向“智媒”。与会嘉宾指出,在传媒发展史上,技术始终是媒体变革的先导性力量。本届大会上技术元素更显浓郁和多元,AI编辑室、融合报道智慧平台……媒体和媒体人都愈发积极地拥抱新技术,不仅将智能技术融入新闻生产全流程,还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媒体应用平台,“智能”从过去的“锦上添花”变为如今发展的重要“引擎”。
——让主流舆论直抵人心。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的核心赛道,论坛上,来自国内主流媒体的“内容掌门人”们,聚焦内容生产的守正创新展开了分享。“只有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将思想伟力浸润于情感共鸣之中,才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原创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我们传递主流声音的底气”……媒体人的讲述,紧紧把握住系统性变革中的变与不变。
——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级。与会嘉宾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国际传播论坛上,AI交互创新产品《问道孔子》、多语种数字人等爆款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故事跨越山海,成为世界关注的故事。“要让中国文化酷酷地被世界看见。”北京二咖传媒合伙人王睿说,文化传播的终点不是“被理解”,而是“被喜欢”。
以信任与温度赢得未来
技术越是演进,初心与定力越是重要。信息洪流和算法冲击下,媒体的社会责任有哪些新内涵?科技的温度如何彰显?媒体人又该如何应对?本届新媒体大会以多样形式,激发行业对智能时代的再思考。
传播的影响力,更依赖速度还是信任?社会责任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们与资深网评员就这一话题展开辩论交锋。有人认为,速度是应对舆情、击破谣言、抢占用户心智的核心;也有人指出,信任才是穿透信息杂音、沉淀持久价值的“定海神针”。
辩论结束后,“传播的影响力更依赖信任”这一观点获得更多现场观众投票支持。有新闻专业学子在听完辩论后说,在信息繁杂的时代,信任尤为可贵,但传播所追求的,应是在构建信任的同时,勇敢拥抱时代。
信任的构建,需要有温度的科技。“人工智能帮助许多人跨越技术鸿沟,实现创意落地。”商汤科技高级产品运营经理耿文婕展示了创编一体视频创作智能体“Seko AI”,其能根据用户简短的需求,完成脚本、分镜、视频、配乐等工作,生成一个高质量的短视频。
“有老师将学生的作文变成了小视频,有老人为女儿制作视频作为新婚礼物,有人通过视频纪念逝去的爱宠……”耿文婕说,技术服务于人,而这些用户的故事正是技术温情的体现。
AI呼啸而至,不少媒体从业者叩问:记者的价值如何凸显?媒体人应有何为?
青年论坛上的“新媒体人开放麦”环节,青年代表以脱口秀形式,幽默真诚地给出他们的回应——
“咱年轻人别怕被AI卷,因为我们有最牛的‘外挂’:是在现场的勇气,是共情的真心,是愿意跑遍大街小巷的热乎劲儿!”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廖梓豪说,智媒浪潮再大,也冲不走人的温度。
大会特别节目《未来头条》中,记者与生物人、数字人、机器人通力配合:一个用人类无法企及的算力让新闻更真、更准、更快,一个用金刚不坏之躯抵达新闻现场的角落,展现了智能化传播的新姿态。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尧说,只有当数字人的智慧、机器人的力量与生物人的同理心融合,才能锻造这个时代最锋利的笔。(记者 张格 谢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