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太行深处的“人间奇迹”-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4 10:12: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太行深处的“人间奇迹”

字体:

  河北省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是镶嵌在太行山深处的一道壮丽农耕奇观,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层层石堰之间,藏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

  人间奇迹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太行山腹地、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包含井店镇、更乐镇和关防乡3个乡镇46个村,占地总面积204.35平方公里,其中旱作石堰梯田面积约4.15万亩。核心区王金庄片区石堰梯田面积约1.2万亩。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其独特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知识体系,在食物与生计安全、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社会价值与文化以及杰出的生态价值、景观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全球重要性。2022年5月20日,中国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农耕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赵简子屯兵筑城、养材任地时期。经元、明、清三朝开发垦筑,初具规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涉县人民响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号召,整修梯田、扩大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涉县人民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治山修田不止,使旱作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业系统不断完善。

  据介绍,这里本是石厚土薄,十年九旱,降水极少的石灰岩山区。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当地先民积极顺应自然,适度改造自然,凿石山积卵石以筑长城,聚尘粒而成耕地,于危机中觅得生机。

  “梯田下面都是填的石头,上面从坡皮上推点土,甚至有时本地没土,从别的地方再运土,梯田最薄的部分就是一二十厘米厚,土比黄金还贵,很早以前干一天活鞋里的土还得磕到原地。”当地村民李爱奎说。

  现存的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地块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土层厚度也不一样。25万余块梯田的平均面积为0.14亩;土层厚的不足0.5米,薄的仅0.2米;石堰高的达7米,低的1米左右,石堰平均厚度0.7米,每立方石堰大约需要400块大小不等的石块。涉县旱作梯田的石堰长度近1.5万公里,高低落差近500米。在一座座山岭上,一层层的梯田从山脚盘绕至山顶,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作“中国第二个长城”“了不起的人间奇迹”。

  种子银行

  涉县旱作梯田,不仅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风景,更是在不断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模式。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贺献林认为,“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之所以仍在保持运转,靠的就是延续700多年的‘藏粮于地’农耕技术、‘存粮于仓’仓储技术和‘节粮于口’生存技巧。”

  家有良种传万代,地种百样不靠天。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涉县当地村民运用农耕智慧,建造起了规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梯田里农林作物丰富多样,既有花椒、核桃、黑枣等经济林木,又有柴胡、连翘等药用作物,更为普遍的是谷子、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通过‘混林农’模式,复合种植花椒、谷子、核桃、黑枣、柴胡等作物,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农产品。”贺献林说,据统计,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种植或管理的农业物种有26科57属77种,包括171个传统农家品种。涉县旱作梯田上的农作物,像花椒、核桃、黑枣、柴胡、连翘等特色农产品,先后申请为地理标志产品。

  为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的农业作物品种资源,当地有关部门从2018年开始,对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传统作物品种进行了全面系统普查,普查组先后调查走访1000多个农户,将普查的品种收集起来,登记建档,建成了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

  在农民种子银行,记者看到,一排排装满种子的瓶子整齐摆放在陈列架上,每个瓶子的标签清晰写明编码和品种。“种子银行中保留的各种种子实行定期更换和田间活态保护,一般作物两年更新一次,特殊品种一年更新一次。”涉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海飞说,种子银行提供了一个种子交流的平台,如果老百姓想种植某个品种就可以到种子银行来借,借一公斤还一点五公斤,保证种子银行内必须有种子的备份,同时保证这些种子可以细水长流,能够活态传承下去。

  焕发新生

  依托丰富的品种资源,涉县大力发展生态有机特色农产品。小米、花椒、黑枣等梯田生态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梯田小米生长期长,一般在150天左右。另一方面,这里保持着最原始的毛驴耕作,使用的是有机肥,加工方法采用石碾子加工,产出的小米有机健康,小米的销量从几千斤增长到现在的十多万斤,价格也达到了10元一斤,农民实现了增收。”贺献林说。

  今年暑期,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团队来到王金庄村与村民一同开展梯田大地艺术共建活动。以家家户户手工缝制的传统碎布拼花图案为色彩灵感来源,艺术家团队与当地村民携手制作的200只彩绘风车迎风舞动,形成绵延一公里的风景线。

  同时团队还将梯田中曾用于短暂休憩的石庵子精心布置成一个个微型主题展厅,设置了农耕历史、生态智慧、民俗文化等各类梯田主题展览,构建出“可观、可感、可品”的梯田大地美术馆。

  “团队以‘微更新,轻介入’的艺术理念,通过与在地村民共同创作在地化艺术装置,以艺术为媒介激活广袤的乡土空间,促进乡村振兴与文化认同,初步探索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实践途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说。

  多维度讲述农遗故事,揭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近年来,涉县围绕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举办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艺术创作、陈列展览、学术讲座、社会教育和非遗展演等活动。涉县还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开展农文旅结合,打造以梯农、梯田、石头、民俗、毛驴为元素的农耕文化主题游,实现农旅融合、以游促农,带动遗产地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我们打造美丽乡村23个,如大洼村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石头民居,立足‘石头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石头民宿,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刘家村利用山清水秀的独特优势,打造成太行漓江,成为游客体验农耕文明、享受自然人文景观优选之地。”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刘桃熊)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