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罗马,一个夏日午后。
叮铃铃——手机骤然响起,是一位意大利友人。隔着电波,他的声音抑制不住惊讶:“你绝对不敢信!马切拉塔市中心的圣若望主教座堂,新立了两尊雕像!一尊是利玛窦,另一尊看样子是一位中国古人!”
点开他发来的视频,利玛窦和徐光启,两人身影跃然屏幕。教堂外墙两侧的壁龛中,两尊汉白玉雕像傲然屹立:利玛窦儒衫整肃,眉宇间可见那份远渡重洋、踏浪而来的执着;徐光启青衿飘拂,神色中映出埋首书卷、清谈争鸣的光辉。
我当即申请前往马切拉塔采访。
马切拉塔,这座静卧于意大利东海岸的小城,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1552年,利玛窦诞生于此,直至16岁赴罗马学习法学。在罗马期间,他受宗教感召加入耶稣会,立志成为传教士,从此踏上了改变世界的一段征程。
“1552年10月6日,耶稣会士马泰奥·利玛窦神父诞生于此屋。他以对天主的赤诚,全心融入中国文化,用生命与著述,谱写了一段堪称典范的文明交融佳话。”
这段铭文,刻在他故居外墙的一块石牌上,字迹温润,仿佛仍有余温。这位被称作“泰西儒士”的先行者,曾以儒服拉近隔阂,以译著搭建桥梁,在中西文明交汇史上,留下一枚不朽的坐标。
循着小城高低起伏的石板路前行,穿过狭长石巷,主教座堂广场豁然开朗。伫立在壁龛下,我亲眼看见阳光越过教堂的尖顶,温柔地洒在两尊雕塑之上。两位哲人并肩而立,衣袂似在微风中轻扬,仿佛下一刻,便要跨越山海、拱手相对,续写知音之会。
光阴流转,时空折叠。自1583年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的28年间,利玛窦与大学士徐光启携手共译《几何原本》,将数学的逻辑与体系引入中国。这段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契合,穿透岁月的尘烟,依然闪耀。
采访中,马切拉塔利玛窦研究中心主任孙旭义告诉我,这座圣若望主教座堂始建于1600年。400多年来,外墙的两个壁龛始终空置。“直到2011年,我们随口提议:‘不如在这里打造一处文化交流的象征。’没想到,当年的一念之想,如今化作了眼前的现实。”
对马切拉塔人而言,利玛窦不仅是城市的骄傲,更是血脉里的精神坐标。小城中有“利玛窦路”“利玛窦广场”,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博物馆将他的画像视为镇馆之宝,马切拉塔大学孔子学院更是开展过一系列与利玛窦有关的研学活动,让跨越山海的文明之约代代相传。
时至今日,利玛窦这个名字早已融入小城的肌理,成为马切拉塔与中国绵延400多年友谊的深情注脚。这份刻进日常的尊崇与铭记,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从马切拉塔走出的人。
2016年春天,我曾在沈阳偶遇一位意大利主厨塞里吉奥,他恰好来自马切拉塔。当谈及“老乡”利玛窦,他笑着告诉我,自己就读的小学就叫“利玛窦小学”,整座城市里有很多利玛窦的画像和雕塑。
“利玛窦就是一座桥,联通东西方文化。如果能用我最擅长的美食为媒,延续这份交流,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笔墨为桥,山海为契。当年,利玛窦将《四书》译介至欧洲,让东方哲思跨越重洋,引发“欧洲的中国热”,并影响到伏尔泰、莱布尼茨、康德等哲人的思想。又与李之藻合绘《坤舆万国全图》,以中西合璧的笔触,绘出人类首次互为中心的世界图景,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见证。
今年春天,在罗马“世界视野下的巴洛克”主题展览上,我第一次见到《坤舆万国全图》。一旁的英意双语注释写道:
“这幅由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学者李之藻联袂铸就的地图杰作……彻底扭转了西方观察世界的视角,融汇了万国舆地、寰宇民族志与天文宇宙之学……”
我凝视着那密布汉字的地图,仿佛看见400多年前,书斋明灭的烛火下利玛窦与李之藻的身影。笔墨簌簌,光影流转,地理疆域的绘制间,文明在碰撞中相拥对话。
时光荏苒,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依然在延续。
这个秋天,我回到北京,在国家版本馆再度见到《坤舆万国全图》复刻版。当看见参观者在地图前驻足、沉思,那一刻我忽然感受到,文明交流,并不局限于地理视域的框架,也不止于书页与展厅,而是一种姿态:愿意俯身,愿意倾听,愿意以心抵心。
塞里吉奥的故事,也有了圆满的延续。
9年时光飞逝,由他“技术入股”的意大利餐厅“C‘è Amore(爱意)”,在多座中国城市落地生根。这是属于他与利玛窦的“隔空约定”:用美食,讲述东西交融的故事。
如今,在塞里吉奥的家乡马切拉塔,由上海雕塑家创作、最新落成的青铜雕塑,让利玛窦与徐光启再次“并肩而立”。微风拂过,雕塑身影与教堂钟声交织,如一曲跨越400年的回响。那是一种比知识更深的洞见,比信仰更广的包容,一种关于“美美与共”的永恒智慧。
长居马切拉塔的孙旭义,也在埋首梳理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深厚情谊、深耕那段文明交汇的史实时,有了新的洞见与著述。他愈发清晰地感知到,那份立足于深刻理解和尊重的文化交流与人性共鸣,在当下,正沉淀为愈发珍贵的哲思启示。
回首2023年那个夏天,当我第一次踏上马切拉塔的自由广场,正逢整点钟鸣。那一刻,我忽然想到,或许400多年前,利玛窦也曾在同一片钟声下,启程奔赴那场与遥远东方的相遇。(彭 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