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世界,早已被屏幕的光芒点亮。手指在玻璃板上轻滑,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偶尔听闻又一家曾经熟悉的报纸停办,或是某份辉煌一时的杂志转为数字版本,心中总会泛起一阵复杂的涟漪。在这新媒体、自媒体潮涌,纸质报刊式微的时代,我,一个年逾九旬的老编,却依然固执地守护着与油墨纸张结下的那份不老情缘。
我的一生,是与报刊为伍、为业、为生活伴侣的一生。从青丝到白发,从1957年进入新华社的第二年,我做《参考消息》编辑开始,到2020年不再主编《中华辞赋》杂志为止,62年岁月,不停顿地与报刊打交道。我的生命轨迹几乎与报刊发展的年轮重叠。还记得参与创办《半月谈》时的激情澎湃,主持《新华每日电讯》报时的挑灯夜战,启动《中华辞赋》创刊时的文化情怀,可以说是一腔热血,踌躇满志。作为这些报刊的总编辑,我不仅是在从事一份职业,更是在践行一种使命。那些年,与中国期刊协会的同仁们切磋交流,与各大报刊总编辑们相聚畅谈,与邮局的朋友商谈发行,与年轻编辑们一道值班守夜,他们都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好友。办刊办报,其乐无穷——这八个字,承载了多少报人的青春与梦想!
如今,我虽已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每天仍保持着阅读多种报纸杂志的习惯。《新华每日电讯》的国内外要闻,《参考消息》上的世界动向,《瞭望》周刊的深度解读,《半月谈》的专题报道,《中华诗词》的诗词佳作,《北京晚报》的逸趣闲情,以及《报刊文摘》的四海潮声——都在我的老花镜下流转,成为我晨昏不可或缺的一课。当然,我也读网络、看短视频,不拒绝这个时代赋予的每一种信息获取方式。我也在网上与友交流,发表诗文,受益良多。但纸张在指尖摩挲的触感,油墨散发的淡淡清香,版面间流淌的编辑匠心,这些都是冰冷的屏幕无法替代的温暖。
时代在快步前进,科技在迅猛发展,但我始终坚信,纸质报刊将长期存在,不可能完全被数字媒体、自媒体取代。2008年,在《新华每日电讯》创刊15周年座谈会上,我曾以日本和英国为例阐述报纸的生命力,即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国家,主流报纸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在科技发达的日本,《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大报纸,在人口一亿多的国家,一直拥有上千万的发行量。在英国伦敦,2012伦敦奥运会举办期间,伦敦市民多数是从报纸上了解奥运信息的,其闭幕式主题定为“报纸上的伦敦”。至今,《新华每日电讯》的发行量还保持在150万份以上,《参考消息》《半月谈》还是百万级报刊。这不仅是发行数字的显赫,更是一种价值的证明。
纸质报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新闻价值上,经过严格采编流程的报道,其真实性、深度和权威性,远非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可比;知识传播价值上,报刊的系统性、专业性内容,构成了社会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柱;收藏保存价值上,报刊与书籍一样,成为时代和历史记忆的文本,便于人们查阅研究。这些特质,决定了纸质报刊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
主流报刊要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自身的特性与个性。报刊应当更加注重深度报道、专业解读、独特视角和精致呈现。提高质量和吸引力,坚守媒体的责任与品格,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在信息洪流中充当灯塔。
夜深人静,我将当天的报刊收拾整齐。伏案沉思,报刊之于我,早已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融入了血脉的生活方式,是90载人生最忠实的伴侣。我想,只要还有人愿意在清晨的阳光下展开报纸,只要还有人在午后的书房里捧读杂志,这个与纸张油墨相伴的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世界因报刊而精彩,报刊因读者而常在。从事报刊工作的年轻同行们,且行且珍惜吧!有感而发,形成这篇不短的文字,算是钟爱报刊的老编心语,寄语,并就教于同辈诸公。
(闵凡路:新华社高级编辑,《新时代中国赋》编委会主任。曾任《半月谈》杂志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内部主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中华辞赋》杂志总编辑。获新华社卓越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