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福建龙岩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中人均GDP拔得头筹,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好奇。这片曾经“路隘林深苔滑”的红土地,如何成就今日光景?为求解此问,我又一次走进闽西。
(一)
第一站到了永定区金砂镇。清晨5点半,小镇还裹在薄雾里,石板路上只有我的脚步声。转过巷角,却见一排菜篮,有水灵灵的芥蓝、沾着露水的空心菜、嫩得能掐出水的萝卜,每把都用稻草捆得整整齐齐。
一位穿蓝布衫的阿婆正俯身摆放菜捆,摆好后,她拍了拍围裙上的尘土,未作停留,便拎起空竹篮转身离去。
我好奇地跟上:“阿婆,菜放在这儿,不怕有人拿了不给钱吗?”
阿婆瞧我面生,颇为热情地介绍:“菜可能会被拿光,钱可从来不会少。”
无人卖菜,不称重量,也不用讨价还价,挑完菜后,直接将一元、两元的硬币扔进菜篮子,一桩买卖就算完成。据了解,这种“自助”式买卖,在“穷乡僻壤”的金砂镇持续了28年。民风之淳朴,令人惊羡。
当地干部介绍,这种诚信之风早在革命时期就有迹可循。当地有一封写在墙上的红军留款信,上面写着“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二十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真实记载了红军也是“诚信之军”的故事。
金砂作为著名苏区,至今流传着一段佳话。当年红军路过,百姓听说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故意将菜篮弃置路旁,佯装废弃物。红军心领神会,取走蔬果,悄悄将钱压在篮底。一来二去,充满默契的诚信交易便相沿成习。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诚信如一颗道德的定盘星,稳稳立在闽西,称量着人心,也称量着这片红土地的文明。
闽西群山绵延,基础设施与资源都无特别优势,但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当地干部群众说,诚信,是闽西最好的投资环境。
(二)
此行在闽西,时常听到一首客家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一位年轻驻村干部告诉我,他们实施“草鞋工作法”,利用夜晚农闲时间,揣上饼干和手电筒走入农家院落,问需于民。“饼干是为赶不上饭点准备的,手电筒是用来走夜访户的。”
从农家院落走向社区办公室,龙岩一位社区书记的案头,堆叠着60多本“民情日记”。这些日记纸张泛黄,边角卷曲,摞起来有半人高。随手翻开一页,便是密密麻麻的字迹:“1组,张潮辉车祸脑部受伤,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家属申请困难补助,看看民政部门有什么政策”“23组,拆迁户王仲环托买房子”……这些日记封面,大多写着“办事”,解决一件,划掉一件,事事有回应。
当苏区传统的“草鞋”踏上了新时代的“赛道”,有不少干部“追着项目跑”的故事。为对接一个高科技企业,招商团队半年内八次奔赴沿海。对方避而不见,他们就守在门口,趁上下班的间隙推介龙岩的产业政策。为精准对接需求,他们制作了厚厚的“招商地图”。这般执着与诚恳,终让客商为之动容。
(三)
到过闽西的人,总会被一种无声的力量触动。这里的人,骨子里有一种精神,“不怕慢,就怕站”,落后了,便憋着一股劲,拼了命也要往前赶。
这劲头,恰似客家人那句谚语“一生劳碌,做只大屋”,诉说的不只是一砖一瓦的筑砌,更是将整个生命的热望与汗水,都浇筑于一方基业的恒心。
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闽西客家人在漫长迁徙中塑造的品格:在动荡中学会坚韧,在困苦中懂得开拓,在贫瘠中依然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之勤耕不辍。
闽西人的拼搏从来不分战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草木不存,红壤遍露,如同“火焰山”。有句顺口溜“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诉说着“山光水浊”的无奈与苍凉。
为了水土之治,许多平凡人,选择了最艰难的路。
“断臂铁人”兰林金,怀着“梦也绿满山”的激情,租下了2270亩名为红旗岭的荒山。他没有双臂,就用牙齿咬树枝,用肩膀、胸膛顶住铁锹,一尺一寸地开垦。
山东妹子马雪梅,在长汀承包了158亩荒山,先用10年改善土质、退荒复绿,再用10年植树种草、变荒为宝,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被乡亲们敬称为长汀“女愚公”。
……
说到底,闽西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就像那绵延的群山,看似沉默,却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
闽西的赤诚,深植于历史的传承,更绽放于今日的奋斗。正是这不息的精神火种,让红土地上的故事,不断地续写新篇。(周 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