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黄海荣)金秋的北京,金融街畔银杏鎏金,智慧涌动。在刚刚结束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科技驱动ESG升级:金融领域的责任创新与价值重塑”专场活动上,来自金融机构、市场机构、科技企业与学术界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科技驱动ESG升级:金融领域的责任创新与价值重塑”展开深度对话,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标注新坐标。
价值觉醒 ESG从“加分项”到“必答题”
“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已经从加分项变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标尺。”新华网党委委员、首席信息官姚予疆在致辞中开宗明义。这一判断得到与会嘉宾的普遍认同。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指出,五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社会各行业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企业和社会共识。“ESG逐步成为衡量企业长期价值的核心战略指标。”
市场层面,申万宏源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黄昊回顾了申万宏源从2021年MSCI ESG评级CCC级起步,通过四年努力实现“四年四连升”,至今跃升至A级,标普CSA评分、万得、中证等ESG评级也位居行业前列的历程。“对责任的坚守已成为刻在申万宏源人骨子里的基因。”他指出,ESG评级的提升既是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认可,也激励公司持续深化责任与创新。
蚂蚁消金总经理江浩从普惠金融角度提出,我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家持牌金融机构在践行普惠金融、场景金融和金融健康的重要抓手。ESG实践要让金融服务“更温暖、更健康”。该公司通过AI调解员、用户自主额度管理等创新,使金融服务在覆盖4.5亿消费者同时,更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健康。
破局之道 科技破解ESG落地难题
ESG理念落地面临数据缺失、标准不一、评价困难等挑战。与会嘉宾认为,科技正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金钥匙”。
“数据是ESG发展的基石。”李东荣强调,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至关重要。他特别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可提高复杂场景下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ESG创新发展提供新解决方案。
招商银行总行公司金融总部副总经理林健分享了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具体实践。“我们构建了对公客户融资的碳排放核算体系,通过大数据监测技术动态评估投融资客户ESG风险。”他介绍,招行还基于大语言模型开发绿色信贷识别功能,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
论坛上发布的《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5)》显示,金融行业数实融合程度达92.81%,居全行业首位。广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薛小龙认为,按照年增长情况来看,金融行业其实是超过了现在所有的行业数实融合的水平。
生态协奏 共建ESG发展新格局
ESG发展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就构建ESG生态达成共识。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倩茜指出,ESG已从软约束转向硬要求,“需要研究机构、企业、投资端、产业端共同构建标准,共享数据”。
投资机构代表深圳市榕树投资董事长翟敬勇表示,资本市场已“用脚投票”。“新能源企业获市场高溢价,反映ESG与长期价值正相关。”他表示资本市场支持新经济,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相信这些板块将进入高成长高溢价阶段。
企业层面,北京中科美安科技联合创始人孙爱民认为,对科技企业而言,ESG应成为“底层代码和价值宣言”。该公司通过氨氢技术降低用氢成本60%以上,让ESG从成本支出变为竞争壁垒。
车晓科技银行科技部首席运营官冯奥建议,ESG工具可助力中国企业出海。“通过提升融资便利性、合规性和社会认同,帮助企业在海外市场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