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31 18:07:24
来源:新华网

战略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字体:

  当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当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一支承载着国家战略意志的“国家队”资本——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央企战新基金”)正式宣告启航。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金融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国新联合北京市西城区在京举行央企战新基金发布仪式。这不仅仅是一个规模达510亿元的基金的诞生,更是我国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落下的一枚关键棋子,是国有资本在新时代背景下功能定位与运作模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一招”。

  应时而生: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一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方位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既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外部挑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迫切需要。然而,这些领域往往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容易出现社会资本“不敢投、不愿投”的困境,导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面临“市场失灵”的风险,这正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央企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的设立显得尤为关键和及时。这是支持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标志着国有资本从传统的“管资产”向“管资本”深化,从追求规模扩张向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转变。该基金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发起,委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中国国新设立和管理,其顶层设计本身就彰显了国家意志的坚定性和战略引导的权威性,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生动实践。

  基金的投资方向清晰地勾勒出迈向未来的产业版图: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每一个领域都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命脉”。央企战新基金的核心使命,并非追求短期财务回报,而是要作为“国家队”的先导力量,集中优势资源,支持中央企业补齐产业短板弱项、攻克“卡脖子”技术、布局前沿创新领域,从而弥补市场在长期、高风险创新投资上的不足,为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在资本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制创新:构建“央地协同”与“战略资本”的双轮驱动

  如果说服务国家战略是央企战新基金的“灵魂”,那么创新的运作机制则是其实现战略目标的“筋骨”。与市场上已有的产业基金相比,央企战新基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和运作逻辑,它不仅是资本的集合体,更是生产关系的重塑者。

  首先,是“国家队”的信用背书与杠杆效应。510亿元的首期规模,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市场信号。它背靠国家信用和央企资源,能够有效整合政策、资本、技术等多重要素,显著降低投资风险。基金的入场相当于一种权威的信用背书,能够极大提振市场信心,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以及私募股权基金等市场力量沿其投资方向进行协同投资,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最终实现以国有资本“撬动”数倍于自身规模的社会资金,共同服务于国家产业战略目标,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创新典范。

  其次,是“央企+地方”的协同赋能模式。基金的出资结构颇具深意,不仅有十余家行业龙头央企,还引入了北京市西城区作为地方政府代表。这种“中央企业+地方政府”的独特出资结构,是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积极探索。它整合了央企的资金实力与地方政府的资源禀赋和落地场景,开辟了基金投资的广阔腹地。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之一,无疑具有更为积极的投资落地承接动力,会主动提供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服务保障。这一安排,形成了“基金投资+产业导入”的良性循环,是推动国内大循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有效路径,真正实现了“投一个、带一链、兴一片”的乘数效应。

  再者,是“战略资本”的长期主义价值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长期、稳定、有战略的资本支持。央企战新基金正是“战略资本”的典型代表,是打造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有益探索。这种“战略”体现在,基金的投资逻辑将超越单纯的财务回报,更侧重于产业培育和生态构建。它不仅为被投企业注入长期资本,更会联动中央企业的应用场景、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为创新企业提供从技术验证到市场开拓的全方位支持。其根本目的,是“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通过资本的力量,系统性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韧性与竞争力,在“补链、强链、延链”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行稳致远:打造国资产业基金新标杆的建议与展望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央企战新基金要真正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和国资产业基金的“标杆”,必须在未来运作中不断探索、持续优化,切实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把有限资金集中到最具战略牵引力的领域与环节。

  第一,深化“基金+生态”运作模式,从“投项目”向“育生态”升级。 建议基金不仅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更要主动成为产业生态的“连接器”和“组织者”。可以依托中国国新已有的基金布局,联合被投央企,牵头组建细分领域的产业联盟或创新联合体。定期举办技术对接会、供应链协同会,打通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壁垒,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利用基金的影响力,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向被投企业集聚,形成一个开放、协同、共生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创新“战略退出”与“资本循环”机制,确保国有资本的持续赋能能力。 “战略资本”不等于“沉没资本”。为确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和战略灵活性,应设计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对于已经成熟、具备市场化盈利能力的企业,可通过IPO、并购等方式实现市场化退出,获取财务回报,反哺基金再投资。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卡脖子”环节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可探索“战略退出”机制,即在适当时机通过协议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将股权划转给相关产业集团或另一只长期持有的产业基金,确保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资本的战略性循环与增值,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第三,建立“战略价值+财务效益”的复合型绩效考核体系。 对基金运作成效的评估,必须打破单一财务指标的局限。建议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联合科技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共同构建一套科学的、符合战新产业规律的绩效考核体系。该体系应包含“战略价值”和“财务效益”两大维度。战略价值可量化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数量、填补国内空白产品数量、带动产业链国产化率提升幅度、培养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等。财务效益则关注长期回报和资本保值增值。通过这套“指挥棒”,引导基金管理团队真正将服务国家战略放在首位,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第四,强化全流程风险管控,筑牢稳健运行的“防火墙”。 基金规模大,投资领域前沿,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建议基金管理公司中国国新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事前,建立由技术专家、行业领袖、财务和法律顾问组成的多元化投资决策委员会,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和潜在风险进行穿透式研判。事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被投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动态、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事后,定期进行投后复盘,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投资策略和风险模型,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央企战新基金的启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它以“国家队”的担当,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重任;以“战略资本”的智慧,浇灌未来产业的茁壮成长;将基金打造为产业资本“放大器”、产业生态“连接器”、产业创新“探测器”、产业发展“加速器”,力争在国资央企内立好工作标杆。希望基金坚持新定位、新打法、新队伍、新机制,以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服务央企战新产业发展为本位,推动资本链更好服务产业链、创新链,助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国声智库课题组)

【纠错】 【责任编辑:黄海荣 马渭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