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财经新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戴维斯双击”,或者是“戴维斯双杀”,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出现这些现象的底层原因是什么?
追根溯源,“戴维斯双击”最早是美国著名投资人谢尔比·戴维斯(Shelby Davis)提出的投资策略,具体是指公司盈利增长和估值提升共同推动股价乘数上涨。
在计算公式层面,股价(P)由市盈率(PE)与每股收益(EPS)共同决定,当EPS增长且PE同时提升时,股价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例如,EPS从1元增至2元(+100%),同时PE从10倍升至20倍(+100%),股价将从10元涨至40元(+300%),涨幅效益“成倍”,涨幅大幅扩大。
股价(P) = 市盈率(PE)× 每股收益(EPS)
注:
(1)每股收益(EPS)越高,通常代表公司盈利能力越强,股东每股回报潜力越大。
(2)市盈率(PE)越高,通常代表市场对该公司的未来盈利增长预期较高,愿意为每一元的盈利支付更高的价格。
历史上,“戴维斯效应”通常在一些周期性强、政策敏感度高、成长性高的行业(如金融、大宗商品、食品饮料、互联网科技等)更为明显。当上市公司处在快速成长或者周期上行阶段,往往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公司盈利能力不断增强(EPS↑),同时市场预期乐观、估值水平持续提高,有可能引来“双击”机会。
相反地,当行业竞争格局恶化、产能过剩或需求疲软导致产品价格下跌、销量不及预期,公司盈利能力下滑(EPS↓),继而引发市场悲观预期,估值水平随之大幅回落(PE↓),股价就会遭遇相乘倍数的下跌,遭遇“戴维斯双杀”。
以新能源行业为例,在2020年-2022年期间,光伏风电行业高歌猛进,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这直接带动了产业链(如硅料、电池、材料、整车等)的业绩爆发,整体盈利水平提高(EPS↑),市场对新能源的行业未来比较乐观,估值水平持续提高(PE↑),共同推动行业指数的快速走高,形成典型的“戴维斯双击”。
但是,丰厚的利润增长预期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导致锂电、光伏等中游制造环节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格局趋于恶化,市场预期转向,整体估值开始收缩(PE↓),在此后1-2年的时间行业持续处于弱势震荡调整状态。在23年中,企业盈利预期进一步下修,行业指数继走低,遭遇“戴维斯双杀”。2025年,“反内卷”举措陆续开始实施,新能源行业业绩预期改善,股价整体表现开始有所起色。
新能源行业的戴维斯效应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5年9月5日,仅作示例,不构成投资建议。
回顾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高速成长的行业,寻找那些估值水平较低(例如低于行业平均),但具备持续盈利增长潜力的“便宜好货”,更有机会把握住“戴维斯双击”带来的获利机会。
当然,“戴维斯双击”往往是阶段性,从更长的周期维度来看,业绩是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力量。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行业长期形成相对健康的“业绩增长 → 估值提升 → 股价上涨 → 业绩持续增长→ 消化估值“泡沫” → 保持估值相对合理”的良性循环,是相对最理想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