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订的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日前发布,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实施。
当前玩具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新标准有哪些变化?怎样更好把牢安全关?记者进行了采访。
产业驶入快车道,安全风险需警惕
从风靡全球的搪胶毛绒玩具,到进驻客厅的MEGA系列潮玩,再到点缀生活的挂件……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泡泡玛特展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观众驻足,成为现场人气打卡点。
泡泡玛特的火热正是当前我国玩具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据有关机构测算,2025年,国内市场玩具零售总额将超1000亿元。
6月12日,顾客在浙江省温州市区印象城泡泡玛特门店购物(手机照片)。 新华社发(刘吉利 摄)
“尤其是‘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推动玩具行业加速转型升级,聚焦‘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持续发力,进一步稳固了我国作为全球玩具生产及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说。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应用,玩具产业暴露出一些新的质量安全隐患。
含有毒性物质的“水晶泥”、释放硫化氢气体的“炸包”、误吸后易致肠穿孔的“磁力珠”……近年来,玩具安全屡屡引发社会关注。
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杨晓峰表示,特别是一些网红玩具,如“捏捏乐”“水晶泥”,它们的原材料成分不明确、质量控制不足,容易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超标。
“部分玩具设计还存在机械物理安全隐患。”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观察到,有的小部件易脱落,儿童误食可能导致窒息,有的玩具产品被制成蛋糕、糖果等食品形状,增加误食风险等。
完善安全标准,推动质量提升
标准在规范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支撑性、引领性作用。我国持续完善玩具产品标准,强化标准引领,已构建形成以GB 6675玩具安全系列标准为主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
据悉,本次修订对玩具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了全面升级,提升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约束力和适用性。
——防范健康损害方面,增补甲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10类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大幅提升对玩具产品中化学类有害物质的覆盖类别,解决小朋友放入嘴里、污染手臂、伤害身体等问题。
——机械物理安全方面,增加明火装置玩具、食品造型玩具等新产品的技术要求,优化了原标准中悠悠球、充气玩具、吸盘弹射物等细分品类产品的特定要求,强化标准技术要求对玩具产品物理安全的适用性。
——防火安全方面,新增面具等头戴玩具的阻燃性能技术要求,完善玩具帐篷等供儿童进入的玩具、软体填充玩具等三类产品的阻燃性能测试方法,切实保障玩具产品的防火安全。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冯海沧看来,新标准强化了与玩具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及时补齐旧版标准在适用新问题方面存在的短板,堵住产业发展中的新漏洞。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司二级巡视员蔡彬认为,新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最新标准,主要技术要求与国际接轨,为玩具产品打通国内外市场、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提供了便利。
稳步推进标准落地,更好把牢安全关
新旧标准换版实施,涉及生产企业工艺改造、产品升级。记者走访发现,不少玩具企业已经提前开展新旧标准转换过渡工作。
“我们已提前布局相关适配工作,凭借成熟的体系和前期筹备,完全能从容应对标准落地。”奥飞娱乐首席质量官周亚飞告诉记者。
作为动漫玩具产业链“链主”,奥飞娱乐从产品设计、生产供应链、内外部管理三端推进新标准适配,提前启动产线改造与供应链重构,投入4.2%至6.5%的营收用于研发合规,目前已完成90%以上产品线合规转换。
据悉,新标准过渡期采用“12+12”的工作方案,即新标准从发布到正式实施有12个月的生产过渡期,企业可对产线工艺、配套供应链进行优化调整;生产过渡期后,还额外提供12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保障库存产品有序退出市场。
把好玩具安全关,需要多方聚力。
今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6部门联合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共监督抽查玩具等儿童用品1.8万批次,检查儿童用品生产销售企业7万余家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企业近2000家。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监督司副司长苗雨晨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新标准要求,强化玩具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深入推进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力争到2027年实现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隐患有效治理、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陈音江也建议,守护玩具安全需要压实平台责任与推动社会共治,平台要构建“机审+人审+神秘抽检”的多维监测体系。要对企业加强普法宣传,并通过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普及玩具安全知识,畅通消费维权渠道。
“新标准保驾护航,摆在孩子面前的玩具产品将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好玩。”何亚琼表示,随着新标准的发布实施,我国玩具行业将更加有序增长、融合创新步伐更快,“十五五”期间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记者周圆、胡林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