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针对街区治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商户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探索“街区党委+商铺联盟”模式,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发展共促,有效激活街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共同体。
构建街区治理联盟
西湖区留下街道的杨梅山路全长2.6公里,沿线分布着咖啡馆、餐饮店、绸庄、社区食堂等137家商铺。为充分发挥组织凝聚力,留下街道以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以辖区杨梅山路为轴心,打破社区边界,将沿线若干社区纳入其中,成立“且留下·暇意杨梅山”街区党委,设立街区治理委员会,下设商铺联盟、物业联盟、新就业群体等街区治理联盟,有效整合多方治理力量,积极调动街区单位、沿街商铺、“小个专”等群体破圈融合其中。
街区党委推动建立“党员商铺引领、示范商铺带动”模式,引导商户自发成立“商铺联盟”,签订《商铺公约》,设立商户党员示范岗、责任区。商铺联盟成员通过集体商议参与街区大小事,实现商户间信息互通、抱团发展。同时,商铺联盟梳理商铺资源和服务意愿,建立公开便民服务清单,鼓励商户加入“爱心商铺”,为周边街坊邻居、新就业群体提供优惠及暖心便民服务。
街区一家社区食堂加入“爱心商铺”,在重点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用餐服务“全龄友好、普惠优享”。食堂除了有美味的饭菜满足社区居民外,还为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家门口送餐服务,为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充电、喝水、休息等服务,通过“一饭一菜”的温暖凝聚社区温度。
在“爱心商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商户参与其中。街区内一家美发店向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理发服务;一家咖啡店承诺,每卖出一杯咖啡就向社区公益基金投入1元;党员商户主动亮身份、讲诚信、作表率,确保经营活动诚信守诺。
设立“杨梅山街事荟”议事平台
为理顺治理脉络,街区设立“杨梅山街事荟”议事平台,将商户负责人、驻区单位联络员、物业负责人等纳入议事主体,并形成“听需求—提议题—议事项—办议案—评效果”的议事流程;街区按照“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原则,常态化开展议事决策、联席会商、矛盾调解,实现“街事街商、街事街管、街事街办”。
街区成立服务队,整合街道职能站所业务骨干、沿线社区干部、在职党员、青年党员、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居民骨干等群体力量,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贯、技能培训、法律服务、财税咨询等活动,增强“小个专”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
街区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留下街道通过对街区历史文脉、民俗传统的挖掘,凝练出具有街区特色的统一标识。在街头巷尾设立了一批红色阅读角和议事小站,并打造“有意思留下书房”“红六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景点。街区还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与商业形态,提供适宜尺度、富有效能且充满温度的文化产品,在墙面上手绘街区导视地图,同时设置汇集停车位、卫生间、社区食堂、网红打卡点等信息的路牌。
组织街区“和集”活动
为推进商居共融,街区党委组织了一次热闹的“和集”活动。整个活动为期3天,共设立48个展位。街区联动浙江省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通过借势撬动商户资源搭台,既为深山好货打通销路,又让居民享受“严选优品”。在集市现场,各个摊位售卖的产品,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街区集市广受欢迎的背后,是基层治理激活消费帮扶、普惠民生的真实写照。
下一步,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将持续深化“街区党委+商铺联盟”模式,努力打造一批有合力、有活力、有魅力的街区,推动更多街区实现“党建强、发展强,治理好、服务好、环境好”的目标,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金伊娜 王连壁 楼嘉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