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华网主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镇海分院和宁波市镇海区龙赛医疗集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层动员会(浙江站)在宁波召开。
会上,宁波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夏金盈结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了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更新内容。她表示,新版指南的核心突破在于推动糖尿病管理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重点聚焦个体化血糖控制、靶器官保护和患者综合临床获益。
宁波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夏金盈发言
个体化血糖目标需综合评估多重因素
夏金盈指出,新版指南要求为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这源于患者群体存在的显著个体差异,需要医生综合评估两大类因素: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不可变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长短、预期寿命、重要合并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以及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可变因素则涵盖患者的治疗意愿与积极性、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是否使用了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因此,基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评估,对于年轻(预期寿命长)、病程短、无并发症且无心血管疾病、低血糖风险低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控制在6.5%以下。相反,对于高龄、存在多种并发症、心血管疾病风险高或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血糖目标值应适当放宽。
夏金盈提到,在本指南中有关老年患者的血糖管理也做了更新,提出了根据健康状况分层管理的目标:健康状况较差、活动能力受限明显、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HbA1c目标可放宽为7.5%甚至8.0%。
强化治疗应对高糖毒性,早期联合治疗获强力推荐
针对新诊断且血糖严重超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夏金盈解读了新指南规范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适用标准。当患者HbA1c 》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同时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时,即可启动为期2周至3个月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高糖毒性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调整。
这一推荐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中也充分展示。该研究纳入新诊断且高血糖症状明显的2型糖尿病患者,先进行2-3周胰岛素强化治疗以解除高糖毒性,随后患者被随机分组接受不同治疗方案,有的使用利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的组合治疗,有的只使用其中一种药物,还有的只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治疗48周后的结果显示,新治疗策略组,尤其是在使用利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组合治疗的组别中,其血糖达标率(HbA1c<7.0%)达到80.4%,显著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60.2%)。夏金盈强调,短期强化治疗如同一次“代谢重启”,能够有效逆转高糖毒性对胰岛细胞造成的损伤,为后续简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此外,夏金盈指出,新版指南将“早期联合治疗”提升至A级证据推荐。这意味着医生在起始治疗时可以采取更积极的策略。早期联合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
治疗路径更新:心肾风险与体重权重提升
夏金盈指出,新版指南将生活方式干预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作为基础治疗措施,贯穿诊疗全程。这一调整打破了传统的用药模式,强调根据患者个体特征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合并心肾疾病的患者,指南制定了分层治疗策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其高风险的患者,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合并心力衰竭(HF)的患者应首选SGLT2i;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也优先选择具有心肾获益的SGLT2i或GLP-1RA。若单药治疗血糖未达标,需逐步升级至二联、三联治疗或胰岛素治疗。
对于无ASCVD或其风险、HF、CKD的患者,治疗决策以体重分层为核心:超重或肥胖患者起始治疗应选用具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体重正常的患者则以二甲双胍为基础,根据血糖达标情况联用其他药物。本次指南还将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纳入降糖用药依据,对于合并MASLD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选择有肝脏和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RA或双激动剂。
夏金盈强调,这一分层策略源于对“心肾代谢综合征”共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脂肪过剩、功能失调,诱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障碍等,促使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最终导致心、肾、肝脏等多器官损伤。
夏金盈表示,指南的深层理念是推动诊疗思维从“以疾病为本”向“以人为本”的重要转变,这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个体化治疗的经验,最终让患者获得全面、长久的健康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