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更规范、照顾更高效 免陪照护服务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忙”-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09 16:10:39
来源:新华网

收费更规范、照顾更高效 免陪照护服务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忙”

字体:

当患者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顾,除了依靠亲属和雇护工外,“免陪照护”服务也逐渐成为选择。

免陪照护主要指患者住院期间,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院聘用医疗护理员提供的生活照护服务。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结合实际优先确定在老年住院患者占比较高、免陪照护服务需求较大、工作基础较好的三级医院,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

免陪照护服务将如何为病人及家属带来便利?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的推广?就相关问题,新华网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经济与保障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郝晓宁进行解读。

治疗与照护并重 满足群众现实就医需求

郝晓宁介绍,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模式,免陪照护与传统护工相比,实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首先,从服务的专业性上来讲,医疗护理员需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涵盖了职业素养、服务技能、沟通技巧、质量安全以及院感防控等全方位内容,培训后经过考核持证上岗。医院作为直接管理主体,在选拔护理员时将严格把控其专业能力和护理标准。

其次,在管理的规范性上,免陪照护的护理人员要通过统一培训、统一管理以及政府指导价的管理,一改护工市场原来“鱼龙混杂”的状况。国家医保局立项指南也为医院提供免陪照护的收费提供了依据。

最后,在服务模式上,免陪照护并非简单的从护工到护理的称呼变化,而是建立起了完整的医院主导型的照护体系。既避免了自行聘请护工的质量风险,也通过专业化分工减轻了家属陪护压力,实现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服务模式的系统性创新。

因此,郝晓宁认为,推广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对于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解决行业痛点角度来看,试点执行将缓解医疗机构护患比不足的问题。能够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现实困境,让患者在获得专业照护的同时解放了家属的“生产力”。此外,它也意味着医疗服务从原来以治疗为主转向了治疗与照护并重的专业化服务模式,是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为医疗服务质量的革新提供了新路径。

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增强患者就医体验感

在免陪照护服务的收费方面,根据各地官方公布的免陪照护收费标准,四川省分两档制定项目价格,满足多层次患者就医需求。以省管三甲公立医疗机构为例,1名护士或护理员照护1名患者价格为240元/日;1名护士或护理员照护多名患者价格为100元/日。

广东省的免陪照护服务主项目指一对三服务,即服务提供者同时为三位患者提供服务,设定价格为每位患者收费标准140元/日;如服务提供者同时只为两位患者提供服务,每位患者在主项目价格基础上加收40元/日,即一对二服务每人收费180元;如服务提供者同时只为一位患者提供服务,每位患者在主项目价格基础上加收140元/日,即一对一服务每人收费280元。如护理员具备医学职称,可在上述收费基础上再加收20%。

在价格方面,免陪照护服务在费用的定价时需要参考哪些因素?对此,郝晓宁提出,定价时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不同地区的可负担水平、消费水平不同,地区经济状况是首要考量因素;其次,医疗机构的等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在资源配备、人员服务质量上有所不同,定价时需要考虑包括人力成本、物耗成本等成本因素;最后,患者的病情和自理程度也影响着可能提供的护理服务和免陪服务的定价。

为了消除患者及家属对免陪照护服务质量和价格的顾虑,顾晓宁表示,医院必须打造一支质量信得过的专业护理队伍,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此外,医院要实行透明化管理,包括病情病程的智能化记录等,甚至可以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让家属在院外了解病人在医院的情况,比如发布护理日志。同时,价格和收费标准也需要公开透明,明码标价,包括评估病人情况、收费标准和服务项目,让患者和家属一目了然。

目前,医院护理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医院直接聘用;二是医院与第三方签订服务协议,由第三方机构向医院派遣护理员。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后可以自主选择由第三方陪护服务机构医疗护理员提供照护服务,价格标准按照市场化方式明码标价,由患者或其家属与陪护服务机构协商确定,并自费承担。

直接来看,在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方面,通过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的推广,能够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经过系统培训的护理员的专业照护,包括协助进食、床上擦浴、康复训练等,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增强患者就医体验感并减轻患者的陪护负担和压力。在优化医院管理方面,免陪照护病房能够有助于护士团队从繁多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专业分工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从长远来看,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还将推动我国医疗护理员行业的培养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将促进行业服务流程、技能评价体系、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郝晓宁表示,通过推动医疗护理专业的转型,建立标准化的培养体系、培训体系以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推动医疗护理员从传统的护工向专业的护理员转变。从人才培养角度,将促进院校、三方机构、行业学会、医疗机构产教融合,实现服务标准化发展。她说,这也将推动职业院校、大中专学校设立相关专业,提升院内教育途径,培养专业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此外,免陪照护试点还能够实现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免陪护试点的免陪护病房的设置打造专业护理的职能边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为未来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护理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增强护理员专业能力 统一服务规范

郝晓宁认为,增强护理员专业能力、统一服务规范,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依据护理员职业标准和培训大纲,依托并推动有条件的院校、职业院所建立岗前培训、岗中再教育等实训基地,形成系统培训体系;医院作为管理和承载主体,需结合自身特点设计护理员考核方案、培训内容与管理流程,依据分级护理服务内涵及基础护理服务规范,为护理员制定针对不同类型、护理等级、病种病人的基础与专业操作规范,以及配套的考核使用标准。

在护理员管理责任方面,要健全跨部门的监管机制,护理员的管理涉及到医保、人社、卫健、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需要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共同为护理员队伍提供专业培训和认证、合理的激励和职业发展通道,也要对医疗服务的价格项目进行监管,确保收费行为的合规性。郝晓宁表示,在跨部门协作的过程中,要找到最大的合力,匹配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医院作为护理员的直接管理主体也要加强考核使用的责任。最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明确服务的法律地位,保护供需双方的权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各地推动医院开展免陪照护服务时,应该如何协调资源、缓解护理人力的缺口?

对此,郝晓宁表示,在推动医院开展免陪照护服务时应合理配备人员数量,加大免陪照护服务区的护士配备力度,确保护士与护床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0.6:1的比例,为患者提供及时、专业的服务。同时,医院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经过精准评估后选择正规培训、考核上岗的医疗护理员,重点协助生活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或行动受限的各类患者,提供在护士指导下的进食、床上擦浴、陪伴就医检查等各项生活照护服务,以分担护士的工作压力。

医疗机构在推动试点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力量,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合作,通过市场化行为推进试点开展,满足患者多元化的照护需求,医疗机构要做好第三方机构遴选工作以及监管工作。

郝晓宁表示,医院方面还应多管齐下,采取规范医疗护理员的管理、指定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工作,建立包括信息化管理在内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和以及完善绩效与考核留任机制等措施,通过机制的设计来吸引和留住有能力、有资质的人员参与到免陪照护服务中来。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与护患比现状,引入第三方机构,在遴选上医疗机构要做好把关,从专业程度、从业经验以及规模和资质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评估,选择标准规范化的第三方机构。除了护理员要取得从业资格相关证书外,第三方机构的培训系统的配置也尤为关键,也可以鼓励机构通过信息化、数智化管理的方式来控制风险、完善管理细节,提高服务效能。

【纠错】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