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科普传播活动在北京举行,围绕今年的主题“糖尿病与幸福感”,多领域专家就提升糖尿病患者幸福感、关爱职场糖尿病人群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等内容进行分享。人民卫生出版社发布了“健康中国·你我同行”科普读物《控糖生活指南》,并在“人卫·潘家园站”举办专家现场咨询。

《控糖生活指南》科普图书发布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从临床、生活方式、运动、膳食等角度与专家进行了对话,呼吁通过科学研究、药物和诊疗的进步以及社会各界对糖尿病更多的理解,帮助糖尿病患者提升幸福感,并强调了“运动处方”对于糖尿病防控和促进健康的重要作用,建议各方重视运动处方的作用。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发布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驱动改变健康城市)项目传播工具包,包括“生活方式是基础、体重管理很重要、膳食营养要均衡、科学运动且适量”四幅健康知识海报、两幅职场健康海报以及若干个职场糖尿病管理的科普短视频。据介绍,项目已连续八年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期间策划制作传播工具包助力媒体、地方城市及试点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传播。

孔灵芝介绍驱动改变健康城市项目传播工具包
“健康中国·你我同行”科普读物《控糖生活指南》在活动中正式发布,该书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组织编写,中国工程院贾伟平院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郭立新教授担任主编,潘琦教授担任副主编,召集全国内分泌专业40余位一线专家共同创作完成。图书紧密围绕糖尿病防治行动编写,向读者介绍了糖尿病疾病知识、饮食、运动指导、用药选择和血糖监测指导、心理支持、家庭护理以及治疗前沿新技术等内容。该书可作为糖友们日常生活的“贴心顾问”。

潘琦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琦教授在主旨报告中谈到,糖尿病给患者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受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以及其他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叠加影响,当前职场人群糖尿病处于攀升趋势。如果职场人士身体出现以下信号:夜尿增多、身体常有倦怠感、看东西时事物模糊且不能用眼病来解释、没有减重但体重下降、皮肤出现疖肿,要警惕是糖尿病前期。”潘琦说,体重管理以及饮食调整、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习惯仍然是预防糖尿病的基础和关键。职场糖尿病管理急需各方共同重视,构建以早期筛查、体重管理和心血管防控为核心的新型干预体系,同时兼顾职场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血糖管理并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室主任常翠青教授介绍,超过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及身体惰性有关,运动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病。比如每周3到5天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她还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要做适当的抗阻运动来加强肌肉锻炼,“肌肉是糖和物质代谢的最佳场所,有了健康的肌肉就有了更好的糖脂代谢的基础,也会对血糖管理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有非常好的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刘爱玲建议通过“食物定量但多样、少油少糖少盐但不寡味、控制总量但增加用餐频次、家庭提供健康饮食环境”等措施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她还为职场人群控糖支招:点外卖时主动向商家提出少盐少油少糖的需求及食物选择上多样化。
在体重管理方面,中国疾控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赖建强处长提示,要强化自我健康管理,做到“三知一管”( 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自身体重)及常备“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他还提醒,不同人群的体重管理目标不同,超重肥胖者需科学减重,儿童青少年要控制体重增速,老年人应保持肌肉骨量,特殊人群则需要专业医生指导。
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路瑛丽分享了“全民健身与及职场人群身体活动推荐”报告。她提到,科学制定包含运动目的、方式、强度、时间、频率、总量、进阶和注意事项的运动处方尤为重要。为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慢病人群,建议运动前由专业人士进行健康检查、风险筛查及运动能力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并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及运动后的拉伸活动。
上海市闵行区疾控中心慢防科李俊科长则以区内开展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信息化“双轮驱动”的居民自主管理等为案例,介绍了当地职业人群慢性病管理实践经验。她提到,通过一系列工作及措施,闵行区慢病管理效果不断提升,标准化服务覆盖率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