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产儿日:多维度守护“早到的天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7 10:43:06
来源:新华网

世界早产儿日:多维度守护“早到的天使”

字体:

在11月17日“世界早产儿日”来临之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首儿所”)于近日举行媒体沟通会。该中心新生儿内科主任王亚娟介绍了医院在早产儿综合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

王亚娟表示,作为北京市危重症新生儿救治和转会诊中心,该科室目前拥有医生28人、护士43人,开放床位50张,其中早产儿占比达40%。尽管收治的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并非全国最小,但这里的多数患儿伴有重症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异常等基础疾病,救治难度较高。“我们收治的最小胎龄早产儿仅23周+5天,体重最轻为560克,这些宝宝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救治。”她补充道。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婴儿,他们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需要特殊的医疗照护。”王亚娟介绍,为更好地守护这些“早到的天使”,医院创新推出早产儿“All-in-One”全周期管理模式,“One”代表每一位早产宝宝,“All”则意味着围绕这个核心,建立起一个覆盖全时段、全场景、多专业、多角色的支持网络。在时间上,这一模式贯穿从胎儿期、分娩过程、新生儿期、婴幼儿期,乃至学龄前乃至学龄期的完整成长阶段;在空间上,实现了从产院、转运途中、新生儿病房到家庭环境的无缝衔接;在人员上,整合了产科与新生儿科医护、转运团队、相关专业科室医护团队、康复指导师及家庭成员的力量;在专业上,则融合了多学科诊疗技术、先进医疗设备和系统的学科建设。

王亚娟指出,围绕每一位早产儿的个体需求,在时间、空间、人员和专业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全流程一体化的照护体系,更有力提升了他们的长期生存质量。

“导致早产的原因有很多种。”王亚娟指出,除了胎儿本身存在先天结构异常、心脏或消化道畸形等基础疾病外,母体感染、孕期压力、生活不规律等也是常见诱因。“胎儿在宫内‘待得不舒服’,就会提前‘跑出来’,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她表示。

“随着生育年龄推迟、辅助生殖技术普及以及医疗水平提升,我国早产儿数量有所上升,救治胎龄下限也逐渐前移。”她指出,当前,我国对24周以上早产儿的救治能力不断提升,成功率也稳步提高。

她建议,育龄夫妇应适龄生育,做好孕前检查,重视规律作息与心理调节,减轻精神与工作压力,保持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要从备孕开始,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生命起点。”

为促进早产儿康复与家庭融合,首儿所新生儿内科病房开设了袋鼠式护理,即让父母将早产儿贴身抱在胸前,通过肌肤接触帮助宝宝稳定生命体征、促进生长发育,并让家长积极参与治疗过程,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出院后,医院还设有专门的早产儿随访门诊,由高年资医生出诊、全科统一管理,持续跟踪孩子的生长发育与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此外,首儿所还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王亚娟介绍,新生儿内科与中医科联合开展病房会诊,针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由中医老师进行穴位按摩,通过轻柔刺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效缓解呕吐、腹胀等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王亚娟表示,未来医院将继续完善“All-in-One”全周期管理模式,推动早产儿救治与康复体系向更精细化、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更多“早到的天使”点亮生命之光。

【纠错】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