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7月11日电 题:千秋海岱弦歌新——山东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观察
新华社记者邵琨、高天、张武岳
儒风传千载,文脉承古今。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深耕人文沃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创新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奋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焕发新时代光彩。
追远抚今,赓续齐鲁文脉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现场,《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等吸引了国内外嘉宾的目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儒家思想频频被与会的国内外嘉宾提及。他们在尼山脚下共同探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合共生之道。
“诸子百家半山东”。齐鲁大地文脉绵长,贤哲辈出,典籍丰富。《齐鲁文库》收入264种经典古籍,将在10年内完成,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将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
山东深入推进“山东文脉”工程、“文物活化”工程,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家底和发展脉络,开展古籍整理编纂、文化记忆记录,实施诸子百家文化整理研究出版项目,推出古代齐鲁诗词、小说、书画、戏曲名家系列等经典选编。
知来路,鉴未来。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前来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
目前,山东有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多处知名遗址公园。一批山东考古发现的重大成果,构成史前文化谱系完整、从未缺环、文脉传承的发展链条,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重要佐证。
文以载道,凝聚精神力量
摆好桌椅板凳,带着米面油菜……近年来,每逢重阳节,潍坊昌邑市围子街道孙斜村的许多村民都会当起志愿者,为本村及邻村70岁以上的老人包饺子、炒菜,共庆“九九老人宴”。
弘扬传统美德,涵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山东不断创新表达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在全国率先全面开设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推出“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中国礼·中国乐”等系列文化节目;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创作项目,首批100册已在北京正式发布……
在山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人心,也逐步融入社会治理。
济宁市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把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探索出“以礼让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
围绕“忠诚”“担当”“廉洁”等价值理念,山东打造了孔庙弘道门“弘道明志”、孟庙“仁政民本思想”、孔府戒贪图“传统廉政思想”等教学点,把课堂搬到文物古迹,让廉洁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悟得到的实情实景。
以文兴业,叫响“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风浩荡传千古,让山东厚植“好客”基因,形成热情真诚的待人之道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山东立足丰厚的黄河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资源,着力深化文旅融合,用创新持续擦亮“好客山东、好品山东”金字招牌。
这是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在表演。新华社记者朱峥 摄
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状元卷,一直备受游客追捧。如今,状元卷既能看还能答。博物馆在状元卷展品旁设置多媒体互动屏,并设置答题环节,游客答题后可以知道自己在科举考试中的等级,增加了欣赏文物的乐趣。
山东文化“两创”成果频出,不仅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也从文化创意中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成为“好品山东”的有力支撑。
泰山脚下的红门里街区,女孩们换上唐代襦裙、明代马面裙,绾青丝、贴花钿,拍靓照、尝美食、品文化……近年来,全国不少景区都开设了汉服体验馆,其中约70%的汉服产自鲁西南小城——曹县。近年来,曹县因汉服等产业频频“出圈”,还结合了传统木雕的工艺,发展出了全国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
传承与创新共舞。如今,山东正打造手造重点产业集群,让传统手工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山东手造”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