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16日电(记者 荆昭延)雨声渐密,搅碎一池平静。对决厅内,参赛选手周鹤洋执黑先行,严阵相待。黑白博弈,在棋盘方寸之间,好似激起圈圈涟漪。行至中盘,选手芮乃伟蹙眉长考,她终于落子,按下了读秒器。破局、翻盘,一波又起,直至抵达收官前最后的“寸土不让”。
9月13日至15日,2025“永子杯”围棋大师赛、第十八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围棋赛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跟着永子游保山”主题推广活动在云南保山举行。芮乃伟、周鹤洋、檀啸等三位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以及约200位来自全国各地及新加坡的选手和嘉宾参与其中。檀啸取得2025“永子杯”围棋大师赛冠军,长沙队夺得第十八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围棋赛冠军。
2025“永子杯”围棋大师赛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来到云南保山,观摩永子的制作过程、用永子下棋,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檀啸说。作为中国国粹,围棋与琴、书、画并列,是传统四艺之一。而“永子”,是永昌围棋子的雅称。保山古称永昌,其特产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等矿石,经高温熔炼,再通过手工滴制、哑光打磨等多道工序,最终造就了永子。
永子在对光透射后,黑子宛如一颗墨翠,边闪翠环,白子晶莹剔透、温润如玉。造物之美仰赖于匠人炉火纯青的技艺,“高温炼制的熔浆需要搅拌均匀,再用工具每次蘸取6克左右,滴制成直径约22.5毫米正圆形的棋子。”永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国伟说,棋子的大小、厚薄、重量、圆形,纯凭手感,考验着手艺人的审美与“绝活”。
对光透射后,永子的黑子宛如一颗墨翠,边闪翠环。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棋盘方寸间,落子行棋,“精益求精、微中取微”的匠心显山露水。2021年,永子的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永子围棋入选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
在永子文化园,工匠正在进行永子的手工滴制。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非遗传统手艺,流转着千年文脉。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永子如何入古出新,实现活态传承?李国伟先后收徒100余人,开展永子围棋制作技艺培训400人次,以手把手、口传身授的方式“传帮带”。目前,有2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授徒制作技艺、培养围棋人才之外,围棋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蔚然成风,让传统文化活跃于烟火日常中,在更多小朋友、青年人的心中埋下围棋的种子。
“非遗”传统文化并非阳春白雪、历史标本,“非遗+”农、文、旅、体等多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锁”了更多永子文创、永子棋院、永子小镇、永子赛事等多元化消费场景。围棋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以文促旅,以体促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其背后正是“一盘棋”思维的鲜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