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0月19日电 题:湖北:涉农信用贷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田间地头
新华社记者王自宸
又是一年丰收季,江汉平原广袤的田野上,水稻陆续成熟,收割机来回穿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监利市新沟镇,刚刚抢收完稻谷,55岁的种粮大户李圣和又在稻田里清沟种草、管养虾苗。为了提高收益,他在自己1800亩的农场里开展“稻虾连作”,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稻虾连作’效益虽好,可是各项投入也大,但今年我不愁资金不足。”李圣和告诉记者,不久前,他找到中国农业银行监利市支行申请贷款,无需担保,也不用抵押资产,顺利地获得了90万元贷款。
李圣和能够获得这笔贷款,源于今年4月湖北启动的涉农信用贷款改革。
湖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因抵押物不足而贷款困难的实际,湖北探索挖掘、评估农民个人和农村资产的信用价值,引导银行金融机构运用评估结果开展差异化授信,以此将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变为真金白银,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流向田间地头。
记者注意到,根据改革方案,农民个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分别可获得最高100万元、10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如何让银行敢贷、愿贷、善贷,是这项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对此,湖北构建涉农信用评价体系,全面归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税务等部门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确保信用画像精准;省市两级财政共同设立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对贷款承办银行的贷款本金损失给予50%的补偿,有效降低银行放贷风险;引入熔断机制,当单家银行在单个市州的涉农信用贷款不良率触及5%预警线时启动调查,达到8%暂停业务,全面控制系统性风险……
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调动银行放贷积极性。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上旬,湖北省涉农信用贷运行平台共收到3484笔、20.83亿元贷款申请,各合作银行共向2233户涉农主体发放贷款9.96亿元。涉农信用贷产品利率普遍控制在3%左右,较传统贷款利率低1.5个百分点左右。
随着改革试点的持续深入,信用有价值、守信能受益逐渐成为共识,不少银行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金融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扩大信用贷款的范围和规模。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依托覆盖全省的1.3万个“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大力推广纯信用、循环使用的“惠农e贷”线上产品。截至9月末,该行已为各类农户新增贷款156亿元,其中信用类贷款占比达92.7%。
湖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让更多涉农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湖北目前已将涉农信用贷款实施区域扩大至全省范围,并鼓励各类银行机构积极研发或改良信用贷款专属产品,共同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