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小组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用于贝叶修复的颜料进行研磨处理(5月25日摄)。
贝叶经是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内容多以梵文书写,除佛教经典外,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是了解南亚、中亚文化传播和历史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布达拉宫馆藏的贝叶经数量居世界之最。
布达拉宫馆藏珍贵稀有的贝叶经因年代久远已出现纤维脱层起翘、粘连等复杂病害,且其材质异于传统经书,修复难度极大。
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在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人员不但在国内找到了符合修复要求的贝叶材料,还在贝叶经修复粘合剂的调制、颜色修复加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据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分三阶段推进:2019至2020年为前期调查研究阶段,夯实项目基础;2021至2025年为完善攻关阶段,全面高效推进实施;2026至2028年为收尾查漏阶段,总结成果为西藏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经验思路。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pagebreak
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小组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用于贝叶修复的颜料进行研磨处理(5月25日摄)。
贝叶经是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内容多以梵文书写,除佛教经典外,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是了解南亚、中亚文化传播和历史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布达拉宫馆藏的贝叶经数量居世界之最。
布达拉宫馆藏珍贵稀有的贝叶经因年代久远已出现纤维脱层起翘、粘连等复杂病害,且其材质异于传统经书,修复难度极大。
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在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人员不但在国内找到了符合修复要求的贝叶材料,还在贝叶经修复粘合剂的调制、颜色修复加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据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分三阶段推进:2019至2020年为前期调查研究阶段,夯实项目基础;2021至2025年为完善攻关阶段,全面高效推进实施;2026至2028年为收尾查漏阶段,总结成果为西藏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经验思路。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pagebreak
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小组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用于贝叶修复的颜料进行研磨处理(5月25日摄)。
贝叶经是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内容多以梵文书写,除佛教经典外,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是了解南亚、中亚文化传播和历史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布达拉宫馆藏的贝叶经数量居世界之最。
布达拉宫馆藏珍贵稀有的贝叶经因年代久远已出现纤维脱层起翘、粘连等复杂病害,且其材质异于传统经书,修复难度极大。
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在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人员不但在国内找到了符合修复要求的贝叶材料,还在贝叶经修复粘合剂的调制、颜色修复加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据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分三阶段推进:2019至2020年为前期调查研究阶段,夯实项目基础;2021至2025年为完善攻关阶段,全面高效推进实施;2026至2028年为收尾查漏阶段,总结成果为西藏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经验思路。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pagebreak
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小组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贝叶进行处理(5月25日摄)。
贝叶经是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内容多以梵文书写,除佛教经典外,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是了解南亚、中亚文化传播和历史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布达拉宫馆藏的贝叶经数量居世界之最。
布达拉宫馆藏珍贵稀有的贝叶经因年代久远已出现纤维脱层起翘、粘连等复杂病害,且其材质异于传统经书,修复难度极大。
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在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人员不但在国内找到了符合修复要求的贝叶材料,还在贝叶经修复粘合剂的调制、颜色修复加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据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分三阶段推进:2019至2020年为前期调查研究阶段,夯实项目基础;2021至2025年为完善攻关阶段,全面高效推进实施;2026至2028年为收尾查漏阶段,总结成果为西藏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经验思路。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pagebreak
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小组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用于贝叶修复的粘合剂原料进行加工(5月25日摄)。
贝叶经是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内容多以梵文书写,除佛教经典外,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是了解南亚、中亚文化传播和历史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布达拉宫馆藏的贝叶经数量居世界之最。
布达拉宫馆藏珍贵稀有的贝叶经因年代久远已出现纤维脱层起翘、粘连等复杂病害,且其材质异于传统经书,修复难度极大。
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在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人员不但在国内找到了符合修复要求的贝叶材料,还在贝叶经修复粘合剂的调制、颜色修复加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据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分三阶段推进:2019至2020年为前期调查研究阶段,夯实项目基础;2021至2025年为完善攻关阶段,全面高效推进实施;2026至2028年为收尾查漏阶段,总结成果为西藏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经验思路。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pagebreak
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小组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贝叶进行处理(5月25日摄)。
贝叶经是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内容多以梵文书写,除佛教经典外,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是了解南亚、中亚文化传播和历史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布达拉宫馆藏的贝叶经数量居世界之最。
布达拉宫馆藏珍贵稀有的贝叶经因年代久远已出现纤维脱层起翘、粘连等复杂病害,且其材质异于传统经书,修复难度极大。
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在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人员不但在国内找到了符合修复要求的贝叶材料,还在贝叶经修复粘合剂的调制、颜色修复加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据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分三阶段推进:2019至2020年为前期调查研究阶段,夯实项目基础;2021至2025年为完善攻关阶段,全面高效推进实施;2026至2028年为收尾查漏阶段,总结成果为西藏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经验思路。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