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0日电 题:凝心聚力筑同心 团结奋进谱新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之团结稳疆篇
新华社记者蔡国栋、孙少雄、郭燕
金秋时节,天山南北瓜果飘香,各族儿女笑脸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把团结稳疆作为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有形有感有效上持续用力,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凝聚共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秋高气爽,走进乌鲁木齐市固原巷社区,民族团结的生动景象便映入眼帘。作为多民族聚居社区的典型,这里的各族家庭彼此帮扶、亲如一家。社区活动中心内,各族居民共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度传统佳节,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日益牢固。
这是新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生动一幕。自2016年10月以来,全疆范围内,数以百万计的干部职工与基层群众结对认亲,倾听心声、解决困难,让民族团结真正融入日常、凝聚力量。
8月下旬,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在喀什第六中学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舞台剧展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并以“航空电气化科技巡回营”的实物展览和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对航空科技的兴趣,引导同学们树立逐梦苍穹的理想。
在教育领域,新疆持续深化相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历史研究阐释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截至目前,新疆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0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从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到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再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与阐释……这些举措正不断凝聚共识,把“同心圆”画在新疆各族群众心里。
深化交融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新疆积极广泛开展“邻里节”“百家宴”“村BA”等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塔城市张爱敏的缝纫铺就是这种交融共生的真实写照。她巧妙融合艾德莱斯绸、马面裙、哈萨克刺绣等多元服饰元素,用一针一线“缝”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正如她所说:“我做的不仅是衣服,更是一份让大家感受到团聚与喜庆的温情。”
如今,在喀什古城、和田团城、伊宁六星街等地,多民族协同工作、共同劳动、共享成果的场景愈发常见,人居环境提升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增进了。
这样的交融正不断向更广领域延伸。
今年,策勒县的帕提曼罕·排日海提第一次走出新疆,来到北京。她用热情的笑容迅速拉近与首都市民的距离,并以一段欢快灵动的新疆舞蹈赢得阵阵喝彩。
2024年,新疆有8.6万名青少年赴疆外开展爱国主义研学交流,规模创历年新高。近年来,直达疆内各地的包机和旅游专列陆续开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局面。
从日常生活中的服饰互鉴,到远赴他乡的研学交流,再到跨越山河的旅游互动……新疆正以互嵌式社区建设和多层次文化交流为桥梁,推动各民族在彼此互动中情感相融、心灵相通。
久久为功 夯实长治久安的民心基础
团结稳疆,重在稳人心、暖人心、聚人心。
今年8月,新疆首个“小红村超市”在泽普县赛力乡荒地村揭牌运营。作为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尝试,这个超市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办好村民关心的每件小事,就是民族团结最实在的大事。”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驻该村总领队刘兴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新疆广大党员干部在团结稳疆中的担当。
近年来,新疆持续将七成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团结,以紧密团结凝聚合力。
对口援疆工作持续深化。19个援疆省市聚焦产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推动形成共同发展、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兵地融合通过基础设施共建、文化教育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等方式,推动各民族在多领域深度融合。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党校科研处讲师姜龙表示,这种多层次、多领域的融合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持续改善民生,到深化对口支援,再到拓展兵地融合……一系列扎实的举措、持之以恒的努力,夯实了长治久安的民心基础。
面向未来,新疆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团结稳疆的扎实成效,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