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力探索差异化治理 破解社会综治难题-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4 19:28:03
来源:新华社

广东大力探索差异化治理 破解社会综治难题

字体:

  回想起三个月前丈夫“鬼门关”走了一遭,唐小爱至今后怕,直说庆幸:“要不是小彭坚持,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了。”

  唐小爱口中的小彭,是广州市黄埔区综治中心调解员彭王易。今年7月15日,唐小爱的丈夫在搬运货物时突发热射病,在ICU抢救了5天后,才挽回了生命,但3万多的医疗费和突然倒下的“顶梁柱”,还是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

  “没有劳动合同,人社局说没法认定工伤;找律师,都说这官司毫无胜算。”唐小爱与企业僵持37天,索赔仍然无果。转机出现在黄埔区综治中心。接手后的彭王易反复和企业沟通,经过多轮调解,最终争取到5万元救助款。

  在工业大区黄埔,类似的劳资纠纷占综治中心受理总量的七成。“诉讼时间长、成本高,调解优先、就地解决是大多数群众的最优解。”彭王易说,黄埔区综治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资源——18个职能部门进驻,31个服务窗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自2021年建成以来,这座全省首个区级综治中心已接待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受理事项9.3万余宗。

  这是广东“一站式”吸纳化解矛盾纠纷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广东全力构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立足不同区域发展特点,探索有广东特色的多元解纷路径。

  与大城市不同,粤东乡村面对问题另有一套解法。

  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碧海银滩旁,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然而,时光回溯至2014年,首期862亩地用了两年半才征完。“当时村民抵触情绪很大,阻拦挖机施工。”汕尾市委政法委宣传和舆情科负责人郑培钧回忆道。

  面对僵局,街村干部请出村中颇有威望的“老舅公”们,挨家挨户为村民讲政策、算明账,分析项目落地后能带来的十数倍的收益。后来,金町村成立了一支由12名退休干部、老党员和热心乡贤组成的“夕阳红·老舅公”矛盾纠纷调解队,近3年来在田间地头化解矛盾纠纷178宗。

  除了城乡差别,不同地域、行业也主动探索差异化解纷方案。面对海量的金融纠纷,深圳市福田区今年成立全省首个商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吸引24家商事调解组织进驻,调解成功标的近15亿元;阳江市成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凭借独立地位及数千人的医疗专家队伍赢得医患双方信任;在梅州市和潮州市,纠纷调解则深入融合了地域文化,分别形成“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茶文化六步调解法”……广东在社会治理中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差异化治理破解社会综治难题,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底。(记者杨深深、毛鑫)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