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年三位女红军在我奶奶家借住那晚用过的煤油灯。”近日,在北京广外街道,特意从湖南赶来的徐解秀的孙子朱分永,指着桌子上的一些老物件说道。
徐解秀,在《中国共产党简史》第64页,关于长征中的一个细节讲得很清楚:红军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

这是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拍摄的三位女红军和村妇徐解秀同睡过的木床(2020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这个故事源于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是“重走长征路”的记者罗开富报道的。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半条被子”的故事通过新闻媒体传遍了全国。
1991年腊月,当罗开富寻找三位女红军未果,背着邓颖超等多位女红军送给徐解秀婆婆的被子赶到沙洲村时,老人在几天前刚刚过世。
近年来,随着“半条被子”的故事不断升温,当年给罗开富做过向导的朱分永已经73岁了,近日进京除了看望已经85岁的罗开富,他还带来了当年的煤油灯,以及三位女红军曾用过的茶油罐、烤火的火钳,还有徐解秀的丈夫、祖父朱兰芳在1934年11月6日的那个上午为三位女红军和驻扎沙洲村的红军战士打草鞋用的耙子、扚棍等珍贵物品,并将其转赠给致力打造红色文物等农文旅数字化平台的浙江链农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敏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些蕴藏着革命记忆的老物件,未来将会在一次次讲述中精准解读长征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朱分永告诉记者,如今,作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在红色文旅的带动下,村里的建筑、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长征精神与红色基因得到了传承与发扬。2024年,仅有500人的沙洲村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两万元。村集体收入也由2019年的50万元增至2024年126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付60岁以上老人部分医疗保险等。他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强晓玲 庄馨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