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八百多年前,辛弃疾夜行江西上饶广信区黄沙岭乡的古驿道,写下这传世名句。如今,在这条承载着文脉记忆的黄沙古道旁,一条条崭新的农村公路正蜿蜒伸展,续写着新时代的发展新篇。
站在黄沙古道的青石板上远眺,新修的柏油路在山间盘旋。黄沙岭乡党委书记谢世晟说,今年全乡修了22公里公路,7个行政村全部打通。“过去,黄沙古道是联村通镇的驿道。我们现在修的农村公路,是村民的产业路、幸福路。”
在黄沙岭乡大屋村,年近六旬的村支书徐沪林每天都要在新拓宽的路上走几个来回。“修路是好事,但真要动到群众的围墙、菜地、台阶,就成了‘天下第一难’。”说起村里这条主干道的改造过程,这位回乡服务的老支书深有感触。
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讲政策他们听不太懂,老支书就跟大家伙拉家常。为说服一户人家让出30多米围墙,他三次上门,“你一个围墙能传几代,路修好了那是造福子孙的好事!”最终,围墙往内退了一米多,一条窄路变成了宽途。
“党员干部下沉一线,通过广泛听事、众人议事、协同办事等方式,解决道路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广信区委组织部长李晓云说,这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花厅镇洋塘村党支部书记毛伟明则活用“六尺巷”的故事,组织“村民议事会”。毛家祠堂前,几个板凳一摆,会议就开始了。谈感情、讲道理、说故事,大家一起商量着解决围墙拆除、水井迁移、路沿改造等难题。遇到仍然不理解的村民,他就带着水果、牛奶上门,有时坐到晚上十点多,就为了给村民讲清修路的好处。
终于,50多户村民主动拆围墙、让路基,成为远近乡邻津津乐道的佳话。路修好后,毛伟明发挥自己做旅游的特长,组织小学生研学团队进村打板栗、吃大锅饭,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
道路通,百业兴。在黄沙岭乡果园基地,程顺国看着货车直接开进果园装货,满脸喜悦。“这条路真是修到了我们心坎上!”他的600亩果园正值蜜桔上市,以前果子要靠人背到路边,再用小四轮运出去,一趟下来果子磕坏不少。如今柏油路修到果园门口,运输成本降低了约两成。
华坛山镇是广信区最偏远的乡镇,随着望仙谷景区的兴起,这个沿着G237国道的乡镇吃起了“旅游饭”。但景区停车场进出口都在国道一侧,高峰期拥堵不堪。为了打通景区交通微循环,镇政府将停车场内侧一条仅有约2米宽的泥巴路拓宽至7米宽的双向车道,于今年国庆节旅游高峰前建成通车,拥堵现象大为缓解。
面对群众改善出行的强烈期盼,2025年初广信区启动了农村公路“三年攻坚”提升行动。广信区委书记叶文华说,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60余条、总里程超300公里的农村公路。今年是第一年,预计年底将完成49条、90余公里的建设目标。
修这么多路,资金怎样解决?叶文华介绍:“首先是压减非急需项目,不该花的钱能省则省;其次是整合乡村振兴、交通补助等资金;最后财政兜底,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一条条新修的农村公路,正在广信区的青山绿水间编织出崭新的发展图景。柏油铺上了,农产品运输不再颠簸损耗;道路拓宽了,逢年过节不再堵得水泄不通;线路优化了,游客进出景区更加便捷有序。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群众最迫切、最期待的民生实事。(记者 程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