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曦穿透薄雾,洒在山西运城闻喜县裴柏村祠堂前斑驳的石碑上。
此时,一位老者领着孩童拂去碑上露水,轻声念出“忠孝传家”四字家训。千百年来,这样的场景日日重现,一代代裴氏子弟在晨钟暮鼓中诵读家训,于寒窗苦读中砥砺德行,于庙堂之上践行忠义。越来越多的当代学者发现,裴氏家训,不仅是家族伦理的纲纪,更是一种士人精神的传承,是河东裴氏得以绵延千年、代有英才的根本所在。
裴氏家族自秦汉之际崭露头角,至唐代达到鼎盛,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裴氏家族共出宰相59人,大将军亦达59人,堪称“一门双相,世代将相”。在这一庞大的政治与文化群体背后,裴氏家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训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东汉末年,裴氏先祖裴晔官至并州刺史,每归故里必召集族中子弟于祠堂,训诫道:“忠孝乃立身之本,礼义为处世之基。”他亲手撰写首批家规,要求子孙“守正不阿,清廉自持”。正是这些训言,开启了裴氏千年传承的大门。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裴氏家训逐步成型,到唐代趋于系统化,明清时期仍有增补。《裴氏世谱》记载:“裴氏之训,首重忠孝,次明礼义,继以勤学。”这一训导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体系,是家族教育的核心内涵。
元和十年长安深夜,宰相裴度遇刺身中三剑,血染袍服仍厉声喝道:“吾头可断,节不可失!”翌日朝会,他裹伤奏事,坚持削藩主张。这份凛然气节,正是《裴氏家训·忠孝篇》“忠者,国家之命脉”的最佳注脚。
在家训中,裴氏特别强调“忠”与“孝”的统一。《裴氏家训·忠孝篇》有言:“忠者,国家之命脉;孝者,家族之根本。忠孝不悖,乃立人之本也。”这一思想在裴寂、裴度、裴楷等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实践。裴寂为唐高祖李渊佐命元勋,辅佐开国;裴度则是唐宪宗时期“元和中兴”的核心人物,以忠诚辅政,以义理治民。
家训还强调“礼义为先”,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以礼为纲,以义为准。《裴氏家训·礼义篇》曰:“礼者,节之以度;义者,行之以正。非礼无以立,非义无以行。”这种礼义精神,不仅规范了家族内部行为,也塑造了裴氏士人对外的风范,使其在官场中既能坚守原则,又能与世周旋。
教育为器,士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烛光摇曳的夜晚,裴松之伏案疾书,为《三国志》作注。笔尖划过竹简沙沙作响,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豁然开朗。历时三载,终成不朽注本,开创“以注存史”新体例,践行了家训中“学不可以不施”的训导。
裴氏家族自古重视教育,认为“士不学无以立身,学不精无以济世”。据《裴氏世谱》载:“族中子弟,年十即入学,十五而授经史,二十而习政事。”裴氏不仅设有家塾、义学,还广泛延请名师,甚至与当时名儒交往密切,如裴松之与范晔、裴骃与司马光等皆有学术交谊。
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广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补阙订误,存疑辨正,不仅极大丰富了三国史事,更开创了“以注存史”的新体例。其子裴骃承家学,撰《史记集解》,为后世“史记学”奠定重要基础。
裴氏家族的教育理念,延展很广,不仅限于四书五经的传授,还将道德修养、政治实践与学术研究融为一体。在他们看来,学问不只是谋生之具,更是济世之器。裴頠在《崇有论》中提出“贵有之学”,反对虚无玄谈,主张以实学济世,这种思想影响深远。裴氏子弟在科举中屡中高第,正是这种教育成果的体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裴氏家训中强调“学以致用”,这与当时士人追求空谈玄理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裴氏家训·学行篇》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行则殆。士不可以不学,学不可以不施。”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使得裴氏家族在政坛上始终保持着务实风格,成为唐代中期以后政治中坚力量。裴松之严谨笃实的学术风范,正是裴氏“学以致用”家训的深刻体现。
宦海沉浮,精神坚守的清醒认知
西域大漠中,安西都护裴行俭手持《礼记》与兵书,白日督导士卒操练,夜晚为将领讲授经典。他常说:“文武兼修,方为真士。”这番教化,使边疆将士既具骁勇,又明礼仪,完美诠释裴氏“礼义为先”的家训。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裴氏家族始终能够在宦海沉浮中保持清醒与操守。面对权力的诱惑、政治的倾轧,他们以家训为圭臬,坚守知识分子的底线。唐代裴度曾言:“吾虽入仕,心常忧国;虽居高位,不敢忘本。”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精神,正是裴氏家训所孕育出的士人风骨。
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唐代中后期,裴度曾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坚持清廉自守。他在《论时政疏》中直言不讳,敢于批评权臣,敢于为百姓请命,这种担当精神,源于家训中“以义为先”的教诲。上文所提及的元和十年(815年),裴度遭藩镇势力遣刺客行刺,身中三剑,靴子被砍落,帽带被割断,险遭不测。然他大义凛然,事后仍坚持削藩主张,毫不退缩,其凛然气节震动朝野。
裴氏家族在边疆治理、外交事务、文化编修等方面多有建树。裴行俭通晓兵法以文武兼备著称;裴松之注《三国志》为后世史学研究奠定基础;裴頠、裴子野等人在哲学、文学方面亦有卓著成就。这种多元发展的家族文化,使得裴氏不仅在政治上有建树,也在文化领域留下深厚影响。
裴氏留痕,当代知识分子何去何从
当时光的明灯在大宋的清明时节照亮裴氏故里时,裴氏义学中书声琅琅。先生手持《裴氏世谱》讲授:“士不学无以立身,学不精无以济世。”堂下裴氏学子凝神聆听,其中数人后来高中进士,延续了裴氏“一门双相,世代将相”的辉煌。
裴氏家训所蕴含的精神,不仅是古代士人立身处世的指南,也对当代知识分子具有重要启示。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保持初心、坚守信念,如何在复杂社会中践行责任与担当,裴氏家训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家训强调“忠孝礼义”,这是知识分子道德修养的基础。在今日社会,忠可以理解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孝则是对家庭、伦理的尊重,礼是对规则与秩序的敬畏,义则是对正义与良知的坚持。这些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家训强调“学以致用”,反对空谈玄理。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应注重知识的实践转化,将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正如裴度所言:“学不可以不施”,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
家训中蕴含的“慎独”“自省”精神,对于当代知识分子具有重要警醒意义。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如何在诱惑面前保持定力,特别是意识形态和传媒领域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舆论场中坚守良知,裴氏家训给予我们深刻的思想指引。
裴氏家族千年不衰,靠的不是一时的权势,也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家训中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士人精神。从忠孝礼义的道德规范,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理念,再到慎独自省的人格修养,裴氏家训是一部活生生的士人成长教科书。
“天下无二裴”,不仅是因为其人才辈出、将相如云,更因其家训精神的纯粹与恒久。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信仰缺失的时代,重新审视裴氏家训,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刘军,谭玉平)
本文参考文献:
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2. 《旧唐书》
3. 《裴氏世谱》(清·裴希纯编)
4. 《裴度集》
5. 《裴頠集》
6. 《三国志注》(裴松之注)
7. 《裴氏家训》(明代刊本)
8. 《唐会要》
9. 《资治通鉴》
10. 《中国士族政治史》(陈寅恪著)
11. 《中华家训集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