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火箭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成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5 17:35:40
来源:新华网

液体火箭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成功

字体:

  9月15日,由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平台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本次试车验证了一子级火箭各系统的方案正确性和工作协调性,并刷新了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纪录,标志着国内商业火箭已初步具备“一箭多星”批量发射的工程能力,有望在全球卫星互联网的“竞速卡位赛”中填补我国运力空缺,加速国内卫星互联网的超大规模组网进程。

  天龙三号是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的大型液体火箭,自2022年3月即启动型号研制,全箭长度72米,起飞重量约600吨,火箭一级配置9台“天火十二”发动机并联工作,近地轨道有效运力17-22吨、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0-17吨,性能比肩国际主流的SpaceX 猎鹰9号火箭,可实现一箭36星互联网卫星组网发射,支持我国空间站大规模货物运输需求以及中高轨卫星发射需求。

  研制该级别大型液体火箭,需要攻克大推力发动机多机并联、大型箭体结构设计与制造,以及复杂的测控与协同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标志着当前商业航天已进入技术深水区。

  此次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全面覆盖从推进剂加注、多机分批点火、稳定工作到程序关机等箭地测发全过程,涵盖箭体结构、地面测控、工艺系统、安控系统等全链条协同的综合演练,并开创“海上作业”新范式,针对海上复杂环境,突破防风、防晃、防雷、防盐雾、防噪、环境保护及发动机火焰高温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动商业航天从“陆地依赖”向“陆海协同” 升级。

  本次全系统试车高度模拟火箭实际飞行状态,覆盖了从推进剂加注、多机分批点火、稳定工作到程序关机的全过程。试车过程中,各系统工作正常,发动机起动时序准确、工作平稳、关机正常,全系统综合演练获取的各项参数满足火箭首飞的性能要求。这一结果也标志着天龙三号火箭已通过首飞前最大的一项技术考验,全面进入首飞任务的最后冲刺。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试车成功也再次验证了中国航天归零机制的有效性。从去年6月30日失利到本次试车成功,天兵科技通过全面“归零”流程,最终形成了 127 项可靠性改进和增长措施,包括采用新材料将连接结构安全系数提高至行业标准的1.5倍、增设冗余约束装置、联合第三方机构对63项关键技术进行复核复算等,并在去年8月30日完成故障归零评审。这一系列举措,最终建立起一套更为严格和完备的地面验证体系,确保了在此次火箭试车前充分暴露并解决所有潜在风险。在技术工程高度复杂、资本密集、时间敏感的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天兵科技这种从归零中快速迭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据了解,区别于国内商业航天此前试车测试,此次试车箭体,在完成必要检查维护后,将直接执行天龙三号的首次飞行任务,将同一套箭体系统先后用于地面全系统试车和首次飞行任务,是产品具备高可靠性和重复使用能力的直接体现。

  根据后续计划,天龙三号拟于2025年底执行首飞任务。

  作为国内商业火箭,天龙三号集成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在动力系统上,天兵科技通过大规模应用3D打印技术,将 “天火十二”发动机约90%的零组件进行一体化打印,大幅缩短了研制周期。在推进剂选择上,沿用天龙二号全球首次飞行验证的煤基航天煤油,有效降低了燃料成本,结合硫分离技术大幅改善发动机结焦问题,提升了火箭复用潜力。在关键子系统上,自主研制的三冗余计算机通过采用工业级元器件,在保证高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系统成本。

  其大运力、低成本、可复用的特点,高度契合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对高频次、大规模发射的迫切需求。

  2014年以来,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航天领域,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2024–2025年商业航天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为“新增长引擎”。一系列政策在市场准入、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予以支持,并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资本市场也开辟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航天企业上市,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

  作为国内商业航天的重要力量,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已构建以北京火箭研发中心、西安动力研发中心、张家港智能制造基地为核心的“三大中心五大平台”航天制造体系,规划年产30发天龙三号火箭。为保障高频次发射,公司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并已启动第二个专用发射工位的规划建设工作。

【纠错】 【责任编辑:周靖杰】